桑榆犹起故园情—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王润霖访谈录

王润霖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王润霖赋诗一首,抒发故乡情。
专稿(本报赴西南交大采访组)王润霖,1930年1月24日生,祖籍河北乐亭,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1948年进入唐山铁道学院水利工程专业学习,其间曾赴苏联苏共中央团校学习。1952年4月和1953年7月,先后参加唐院第二、三批抗美援朝工程队。返校后,转入铁道系,并从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1983年10月起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85年10月至1993年5月,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一位耄耋老人,怀揣着对一所学校60年不变的深情,从青年学生,到中年校长,再到晚年校史编委,他把一生全部奉献给了自己所挚爱的母校——西南交通大学。 4月14日,在西南交大九里校区风景如画的镜湖湖畔,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已经是84岁高龄的王润霖,听他讲述了自己悠悠六十载的交大情怀。
唐山交大的才子
1948年10月,18岁的王润霖考入了当时叫做“国立唐山工学院”的交大土木系学习。他刚到唐山入学,就看到学校有很多西式的建筑,校园看上去很气派。“但那个时候条件是比较艰苦的,学习资料都很难找到,当时有个学长看到有乐亭县老乡入学了,就来到宿舍看我,并拿着一些原文版的教科书送给我。”王润霖说。
交大当时学风严谨,学校对学生作业的要求、考试要求都非常高,几乎到了苛刻的境地。“考试的时候,答案要精准到小数点后几位数,比如一个题目答案是35.65,你答成35.64就肯定错了。在交大的概念中,这里绝对没有什么‘差不多就行了’之类的说法。在实验和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做动作规格卡得很死,做错了有的时候要挨打,这种严谨的学风直接影响到了很多学生,交大学生毕业后直接上手快、后劲足,用人单位抢着要,学校声誉很好。”
王润霖年轻时,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对学习有热情,不仅在本专业中出类拔萃,还主动参加学生工作,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优秀的成绩加上出色的工作能力,当时的他已经受到校领导的重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王润霖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奔赴前线。从朝鲜回到学校后,他又面临着毕业,此时的唐山工学院已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学校的专业也随之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其中水利工程专业被划分到清华大学,这就意味着如果要继续在本专业就读就必须转学到清华。但是已经在唐院学习和工作了三年多的他,早已对这所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坚强的母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不愿离开。学校也十分重视他的学习和工作能力,这也就促成了他后来转入铁道工程专业,继续留在唐山铁道学院。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加上之前对于铁道专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补修这方面的课程并不是很困难。”回想当年,他自豪地对自己作出评价。1952年下半年,22岁的王润霖顺利地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并且留校担任助教,同时参加学校团委等工作。
重振交大声威
“交大历史上搬迁了很多次,每搬迁一次对于这所学校来说都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特别是从唐山搬迁到成都,当时有的人情绪高涨。如何平稳过渡,重振学校声威,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于是,王润霖想办法将群众高昂的情绪分流到学校的建设上,“从新校区规划建设,到全校师生、实验室、家属分批搬迁,都是咱们自己动手做。”
至于重振学校声威这一重任,“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上没得说,很多单位都表示首先从我们学校挑选人才。”他很自豪地说,“可是,各地校友也反映,咱们学校出去的学生做总工的多,做‘长’字的少。这就意味着咱们的学生在组织管理能力这方面缺乏锻炼。”于是在王润霖和其他校领导的主持下,学校一方面大力加强学生中的党建工作培养学生干部,组织学生社团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努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现有学科建设,不仅在原有学科基础上扩大延伸学科种类,发展理科、文科、管理学科的教育,而且投建了多个应用学科实验室,如风动实验室、摩擦实验室等。
在学校建设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为了更好地与政府合作,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王润霖和其他校领导又利用寒暑假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到处访问,寻求更广阔的合作之路。在那个轰轰烈烈充满激情的年代,每个交大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工作,把交大作为母亲一样热爱。
当时在交大在峨眉是很艰苦的,有时候打电话甚至都要到很远的镇山,买教科书或者专业书甚至要到成都。那段时间,交大的办学似乎有下降趋势。时任党委书记兼校长的王润霖首要任务就是要稳定学校的各项工作,并想办法帮助交大迁出峨眉。“交大能迁到成都,还真是多亏了校友们,全国各地的校友都很关心交大的搬迁问题,也出了不少力。终于,国家、铁道部、四川省同意交大迁到成都。”王润霖说,交大能有今天这些归功于校友,归功于所有交大人。
不变的交大情怀
1996年,王润霖正式退休,每天看看书、养养花、读读报。但是,他依然关心学校的发展,时常听取学校的一些报告会,也常为学校的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从1948年成为一名唐院学生到1996年在交大退休,王润霖见证了交大这么多年的磨难和成长,并一直为交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即使退休了他也没有停止对交大历史与未来的思考。“交大是一个历经磨难的学校,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磨难,交大有了别的高校不曾有过的精神。”“现在教学条件好了,但是我担心交大艰苦奋斗的精神会不会流失。时代不同了,人才的培养应该做哪些调整,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2013年,《西南(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编写工作正式启动。王润霖不顾自己年迈体衰,主动承担了其中的工作,成为了其中一名顾问委员。他说,校史编写是学校上下和广大校友多年的愿望,自己很高兴,也很激动。“我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愿意为交大发挥余热、甘当人梯,积极参与校史编写,为交大校史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
回忆一辈子走过的路,王润霖说自己有一半是在唐山度过的,另一半是在四川度过的,这正如交大的历程一样,而他对交大这60多年的情怀始终不渝。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把他的这些经历、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因为交大的精神,交大的这些故事,需要让所有交大人知道、了解和铭记,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