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好人的沃土—滦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巡礼
专稿(本报记者赵珺 通讯员淑琴 学丽 孟丽)滦南是一片孕育好人的沃土。
面朝大海,是72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个世纪90年代,渔民刘凤忠父子拼死营救61名海上遇险群众,成为美谈;
从南沿着贯穿全县南北的滦海公路往北走,即可到达蔬菜之乡姚王庄镇,全国劳动模范、姚王庄镇李营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用了25年时间,带领村民将一个后进村变成全国文明村;
再往东北方向,全国钢锹之乡宋道口镇农民企业家韩凤良,20多年中,他为冰雪灾害重灾区、地震灾区、贫困地区捐过物资,为媒体报道的、偶然听说的重病患者捐过款,支持了家乡修路、安装路灯、教育等多项公益活动;
向西望去,是闻名全国的“爱心小院”高淑珍志愿者群体和视老人为父母、把岗位当做家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潘秀荣,依然在继续着他们的事业……
不同的模范行为,同样的感人至深,构成了滦南的道德版图。
有“德”才有“得”。多年来,滦南县委、县政府坚持物质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幕幕关乎义举善行的故事,已经、正在、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上演。
自上而下的教育平台
有培育才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基础性工程。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坚持。
多年来,滦南始终注重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精心组织开展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实践体验、党纪法规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县四大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作报告、写文章,自觉做学习表率。机关各单位每年年初安排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组织专家辅导、集中学习、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座谈交流等。全县统一建立了领导干部学习档案,对各单位中心组成员学习情况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督导检查。为打造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该县每年都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全县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夏训活动,包括党性教育、警示教育、种养殖技术培训、志愿服务等多项内容。送理论下乡、理论大讲堂、专题报告会、“菜单式”选学培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一名党员干部。
该县把经济建设主战场、招商引资最前沿、服务群众第一线作为培养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阵地,开展了打造人民满意机关、科级以上干部“一助一”帮扶、干部分包联系点制度等一系列活动,每年一次的五好党支部、十星党员和品牌机关评选已形成常态化评选机制。建立了全县领导干部作风档案,促使干部在勤政、廉政、社会公德方面做表率、当标兵。党员干部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争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践行者、推动者,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淳朴的社风民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反映了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践行。滦南广搭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在全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在电视台开办《好人榜》《曝光台》等专栏,倡导“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坚持开展公民素质提升“每月十题、每季一考”活动,通过学习教育提升自我、厚德端行;在《滦南文明网》、电视台开展“中国梦、我的梦”公益广告宣传,利用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工地建筑围挡喷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在县城主要道路标志牌、阅报栏、社区宣传栏等显著位置设置“遵德守礼”提示牌200余块,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育人于潜移默化之中。
由来已久的群众活动
这边是皮影清唱:“党是人民的偎依靠山,群众路线是那领航船,走车间、访边关,走的是泥泞路,留下的是温暖。”那边是群口快板:“中共中央政治局,英明决策顺民意。八项规定六禁令,群众路线要牢记。”西城胡同社区星光艺术团的演员们,排练得不亦乐乎。
星光艺术团由社区的在职、退休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而成,成立10年来成员发展到30多人。他们每天晚上进行排练,紧跟形势,创作了一批宣传党的路线政策、讲述身边好人好事、揭露不文明现象的作品。从县城到农村,从企业到学校,艺术团累计演出近300场,将文艺演出的娱乐和教育作用完美结合。像这样的基层文艺团体,全县一共拥有62个。
滦南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由来已久。健康高雅的“春节联欢晚会”连续举办17年,热闹喜庆的“秧歌进城展演”连续组织30年,精彩不断的“彩色周末消夏系列文化活动”连续举办19年,昂扬向上的“全民合唱节”连续举办8届,评剧票友赛、文艺演唱会好戏连台,每年带动数万人次群众参与。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大院文化异彩纷呈,全县589个红白理事会、521个妇女禁赌小组、332个道德评议会各司其职,“十星级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比活动持续多年。高密度网格状立体化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净化了社会环境,弘扬了社会正气,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做足了内涵。
凡人善举传递正能量。滦南把崇尚道德、学习模范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通过评选、宣传、教育活动,发现先进典型,树立道德标杆,引领社会风尚。自1996年起,坚持每年季评“学雷锋光荣榜”活动,累计宣传好人好事1000余件。从2008年起,每年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累计表彰64人。进行“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活动,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连续五届举办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开办“道德讲堂”57个,组织道德模范讲述亲为亲历300多场次,引导干部群众走出“讲堂”,走近“模范”。
如火如荼的志愿服务
每到周末,滦南县胡各庄初级中学教师冯绍义起得比平时还要早。这个礼拜日,他早早地起来胡乱扒拉了几口饭,就带上工具箱,蹬着一辆老式自行车,赶往3公里外的中心敬老院给老人们理发。院里老人多,要是不早点去,恐怕一天都干不完。电推子、梳子、剃头刀,多年来,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最美“剃头匠”冯绍义带着这三样工具,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累计义务为群众理发近万人次。
爱民路社区“夕阳红”义务巡逻队的6名老人已在社区坚持义务巡逻整整10年。夏季居民家大都开着窗户,巡逻队在家中无人时段加强巡逻,防范入室盗窃;冬春季节风大干燥,队员们提醒居民注意防火。他们清理非法小广告,协助居委会调解民事纠纷,配合派出所打击非法传销……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志愿者达到了50多人,志愿服务在便民利民、扶老助残等岗位。
志愿服务是道德实践活动的鲜活载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滦南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
滦南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建设的新途径、新模式,不断健全志愿服务工作机构,注册成立了滦南县志愿者协会,组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7个;各镇学雷锋志愿服务站15个、志愿服务队589个;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1个、志愿服务队15个。落实志愿者网络注册及志愿服务活动网络管理,注册网络志愿者12243人、党员志愿者近8000人。
在主要交通路口,有人自发维持秩序、劝阻不文明行为;在社区,有人自发打扫卫生、宣传科普;在敬老院,有人自发栽花种草、照顾老人、整理内务……这些人不分男女,不论老少,头戴标志帽,身穿红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坚守着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从事着琐碎又细小的工作。志愿精神汇聚起的善行暖流,影响着成年人,也感染着后来者。
在滦南,当好人、做善事是时代召唤,也已成为一种社会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