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未成年人德育工作
(记者赵珺 通讯员张洪彬、张秀国)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中,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普通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教学校)2345所,在校生近107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十分繁重又极其重要。为此我市将这一工作纳入德育教育体系,细化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德育工作、家校合作等。深化德育研究和德育创新工作,组织开展德育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建立了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中小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不断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观念。心理咨询室、青少年活动中心及电子阅览室投入不断增加,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逐步推进,育人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县区结合实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区域德育品牌。如李大钊的故乡乐亭通过大钊精神文化底蕴的熏陶,对未成年人进行革命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滦南在全县中小学推进冀东文艺“三枝花(皮影、乐亭大鼓、评戏)”进校园活动,编写三枝花基础教材,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被融入到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中。我市广泛开展了“中国梦·赤子情”网上签名寄语和网下道德实践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中华经典诵读”“城乡少年手拉手” “我们的节日”等活动,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宣讲、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社会实践、主题绘画征文等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开展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的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等,进一步加深了广大未成年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