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5月8日宣布,为鼓励药企生产低价药积极性,减轻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负担,国家取消280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生产企业可在西药费用日均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据5月8日新华网)。
这则消息涉及全体国民的利益,牵动人心,引人思考和争辩。
笔者以为,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近年来,在最高零售价的限制下,很多低价药处在一种价格“虚低”的状态,利润很低,甚至没有利润或抵不上成本,以至于药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对于低价药的兴致都不高。一些药企要么减少低价药的剂量、降低质量来压缩成本——如此,受伤害的是消费者;要么大幅减产低价药或干脆停产低价药,有不少低价药因此陷入了“中标死”或“降价死”的尴尬状态——如此,消费者只得多花钱购买高价药,受伤害的还是消费者。政府调整低价药管理机制,取消最高零售价限价,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低价药的市场活力,放宽了低价药的市场生存空间,给了消费者更多的低价药选择权,就能让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和健康保障。
但要强调一点,放开低价药限价固然有一定疗效,却只是维修或更换了医药体制这辆汽车的一个“零件”,医药体制中其他已经出现故障的零件也应该尽快维修或更换到位,这样,各部件相互配合支持,放开低价药限价这个零件的性能才能达到最佳,否则,这个零件就会被其他坏的零件拖累,不仅发挥不出应有的性能,还可能会出现新的故障。
应该维修或更换的其他“零件”是:“品质零件”,药品低价不低质,剂量、质量和功效都应该得到保证;“诚信零件”,严禁药企把材质、功效基本相同的低价药包装成特效药,忽悠消费者;“医德零件”,能够通过药方评估、取消药品加价、打击药品回扣等措施控制医生乱开高价药的现象;“透明零件”,推进药品成本的公开透明,打压药品流通中的灰色成本;“补贴零件”,政府对部分市场需求强烈的低价药提供适当补贴;“信息零件”,政府建立短缺药品的动态监测,通过医疗机构、药店、患者互助组织等渠道,收集短缺药信息。
走好放开低价药限价这步棋非常重要,但要让这步棋的理论药效成为令人满意的现实疗效,我们还应该把很多功夫用在放开低价药限价之外。(唐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