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跨越五十年的聚会—唐山交大64届部分校友返唐侧记
发布时间:2014/5/13 8:37:06 | 人感兴趣

跨越五十年的聚会—唐山交大64届部分校友返唐侧记

  图为唐山铁道学院64—1班的同学近50年后,再回母校原址并合影留念。

  专稿(本报记者徐喆)“天涯海角有时尽,惟有思念无穷期”。

  5月10日,带着对母校唐山交大的感恩与思念,带着历久弥深的同窗情谊,带着从事铁路事业50年的累累硕果,唐山铁道学院64—1班的20名同窗入学50年后,从大江南北回到唐山,再聚母校唐山交大原址,共叙母校情、同窗情。

  50年前,30名风华正茂的交大学子,从天南地北怀揣着梦想考入了唐山铁道学院工64—1班,开始了他们的全新人生。50年后,他们都已年逾或接近古稀之年,但他们仍然怀着深深的眷恋,从黑龙江、广州、四川、锦州、武汉、北京、洛阳、南京等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再聚母校唐山交大原址,一起重温当年的青葱岁月。

  50年后再见,昔日的同窗百感交集。69岁的颉锁成,现在生活在广州,这是他离开学校后第一次回唐山。“在我能走得动的时候,就是想回母校看一看,和校友聚一聚,愿意和同学多联系。”

  站在唐山交通大学旧址上,颉锁成和同窗们的记忆又回到了当年。“交大”的优良校风和严谨的学风让这些从唐山交大走出的学子永远铭记。当年《理论力学》这门功课让颉锁成记忆深刻:这门功课是唐院著名教授黄安基讲授,非常严谨,所以大家都学得很努力。颉锁成告诉记者,他感恩当年母校严谨的教授和那种优良校风,培养了他们那代严谨的学生。

  如今,离开母校近50年,69岁的徐长江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感慨万千,“那时的条件很艰苦,1964年入学,1966年文革。虽然入学两年就文革了,但仍然怀念‘交大’的氛围,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徐长江说,当时没有书本,老师就帮着编写教材,他们自己拿小刻刀在钢板上刻字,然后找工厂印成书本。“老交大”优良的学风教会了他们那代人艰苦朴素和刻苦认真的学习生活态度。当时唐山有矿冶学院、煤医和唐山交大3所大学。这3所大学里,唐山交大学子是穿着缝补丁衣裤最多的一所大学。当年的他们刻苦学习,不比吃穿。“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和“老交大”教师言传身教的严谨态度让他们受益终身。唐山铁道学院64—1班的30位学子,在为祖国贡献一己之力的同时,也全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系统的干部和卓有成就的工程师。

  69岁的陈克己也是离开后第一次回唐山,他现在生活在石家庄。50年后再次和昔日同窗聚首唐山,他感慨万千:“忘不了老唐山这座城市,当年从外地来唐山求学,一踏进这座城市感觉到处黑乎乎的,到处都在烧煤——脏。今日,再踏上这片热土,看见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干净整洁的街道,心里特别敞亮。尤其是唐山交大复建项目被市政府列入了计划,这个消息令所有曾在‘交大’学习和生活的人振奋。城市中多留点遗址,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因为它承载的是老百姓的记忆,城市的记忆。诚然,唐山很努力!”

  分别50年,在图书馆旧址处,老同学一见如故,热情相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再来一张,再来一张!”相机、手机轮番“咔嚓”作响……

  在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上,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他们畅谈人生、感受,回忆艰苦岁月,感恩老师谆谆教诲,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难忘的大学时光。

  很快,大学时的点点滴滴,在同学们的发言中开始清晰起来:当时学校也是男生多女生少,工64—1班共30人,仅有的4名女生——刘荣臻、周炳花、王艳池、杨兆莹,被26名男生称为“四朵金花”。第一届团支部书记王景树,模仿的广东口音、云南口音、东北口音、四川口音等各种“南腔北调”的唐普话——“过道门”,此刻再回忆起来,依然让大家哈哈大笑……

  来自锦州的徐绍忠十分感慨时间的流逝:“真没想到,还能再聚唐山交大原址,我以为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了呢。”“徐绍忠原在锦州铁路局工作,铁道部合并后,他的消息也难寻了。”这次聚会的组织者徐长江介绍到,徐绍忠是最难寻找的一位同学,但通过大家的努力,几经辗转,终于联系到了!整整30位同学,都找到了!

  2012年,徐长江就有了召集工64—1班入学50年后再聚唐山的想法。今年4月,聚会的各项流程与何广城等人基本敲定之后,后续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大家分头打电话,一一联系各位同学并告知聚会详情。电话那头不同的声音,在电话这头转化为一样的惊喜和期待。

  五一前夕,徐绍忠接到通知聚会的电话时十分惊讶,他几乎语无伦次。记下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徐绍忠思绪一下子回到了50年前。他努力地逐一回忆了昔日同窗的名字,真是熟悉又亲切,一下子将他的记忆闸门打开了。老徐下意识地用舌尖舔了一下门牙,嘴角微笑:这是一颗折了的门牙,当年从一分部向三分部搬桌椅时,弯腰的一瞬间,一下子把一颗门牙磕折了。如今,其他牙齿都将面临“下岗”的命运,而这颗因在“唐山铁道学院”磕折而神经坏死的牙齿,永远不会下岗了。

  同窗之情难能可贵。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唐山交大工64—1班的同学感慨万千:“现在,班上的牛富去世了。今年,杨兆莹带着大家的嘱托看望了牛富的夫人。30位同学已走了一位,健在的大都古稀之年,但回忆起在‘唐山铁道学院’的大学生活却终生难忘,倍感珍贵。”谈起母校“老交大”的优良校风和严谨的学风,大家用得最多的词就是自豪和骄傲。

  校友何广诚深情地说:“毕业后,我不断寻找着自己的人生方向,无论在任何岗位上,我都不曾忘记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母校是我的精神家园。”

  此次唐山交大工64—1班的同学聚会共两天行程,5月10日他们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地震博物馆、开滦博物馆,5月11日游览了唐山南湖……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在近半个世纪之后,在这个温暖的春天里,共同感受着建设中的沿海强市、美丽唐山的发展与变迁。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5 15:37:22,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