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沼气为主的新能源 改善农村环境造福农民群众
以沼气为主的新能源利用,对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着重要作用,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一是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通过发展农村沼气工程,使农村秸秆、粪便收集利用,实现了秸秆、粪便、有机垃圾等农村主要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不仅清洁了家园、田园、水源,还促进农村节能减排,优化了农村环境;二是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猪舍、厕所和沼气池联通,改掉传统旱厕,大大降低了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促进了农民健康。农民由烧柴改用沼气做饭,由用燃煤取暖改用沼气壁挂炉,改变了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三是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垃圾、粪便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渣、沼液用于生产无公害果蔬,可减少25%以上农药、化肥施用量,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地力,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增加投入,全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据市农牧局新能源办统计,到去年底,全市累计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48.2万户,年产沼气7225万立方米,年处理污水粪便867万吨。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市沼气建设还存在不小差距。一是原户用沼气闲置严重,使用率低。随着我市取消奶牛、生猪、肉鸡、蛋鸡村内散养,造成户用沼气的原料供应不足,一些农户又不愿意花钱去养殖场购买粪便等原料,致使部分户用沼气池闲置;二是有的地方沼气池普及率很高,但因为农户缺乏使用技术,再加上沼气服务跟不上去,导致沼气池得不到充分利用;三是农村新能源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大型沼气工程发展不平衡,个别县(区)大型沼气工程还处于空白;四是部分已建成的沼气服务站(点)由于经营不善、设备老化、布局不合理等原因,存在着盈利难、服务难以到位、缺乏发展后劲的问题;五是大中型沼气工程由于补贴政策不够完善和缺乏效益拉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一些沼气工程处于亏损、沼渣沼液二次污染压力日益加大。
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沼气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把农村沼气建设特别是大中型沼气池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推进生态建设、促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建立健全与农村沼气推广体系相配套的后续服务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家居环境清洁化、农民生活富裕化、农村和谐文明化目标,推动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大产业、大生态、大农村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新能源建设。综合考虑地理特点、经济基础和能源供需状况,因地制宜高标准编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在村庄分散、集中供气困难地区重点发展户用沼气;在村庄密集区和新民居建设区大力发展联户供气沼气工程;在规模养殖场建设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在农作物秸秆丰富地区发展秸秆固化气化工程,通过联户供气,实现一个沼气工程供应一个或多个村的规模化集中供气。
二、政策扶持,强力推动。要采取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参与的办法,推动农村新能源建设。要广辟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通过典型引导和项目示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投资积极性。要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新能源建设。坚持把新能源建设与种养殖业、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和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相结合,着力发展四种模式:一是户用沼气模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配套进行“改厨、改圈、改厕”,解决农民生活粪便处理难题;二是养殖小区地下式沼气模式。大力扶持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地下式大中型沼气池,解决养殖场粪源污染问题,并在满足自用的基础上向附近村民供气;三是大型秸秆联户供气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大型沼气池向周边村庄联户供气;四是秸秆压块模式。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秸秆压块站点,配套推广生物质直燃炉具,实现以沼气开发为主向多能开发利用的转变。
三、健全体系,提升服务。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破解沼气池使用率低、确保农户有效安全用气、巩固多年建设成果的关键措施。各地要成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加强人员培训,努力提高人员技能,确实保障农民用得上、用得好沼气等新能源。
四、加强组织领导。农村新能源建设是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涉及多层次、多部门、多行业,必须加强政府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韩琳)(作者系市政协委员、民建路北工委三支部主任、热力学苑卫生防疫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