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见物见人,既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制定方案、采取措施,又围绕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制定方案、采取措施。要防止用兴办实事代替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只注重解决作风问题而忽视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倾向。
有人对此不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吗?不可否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群众多办实事和好事,但是办实事并不代表党员干部不办虚事、假事,并不能代表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已经解决,并不等于其完全践行了群众路线和提高了群众工作能力。
用兴办实事代替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这是典型的糊弄过关,是新的形式主义。作风问题是思想问题,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防止党员干部用办一两件实事这“一俊”遮住思想里的“四风”之恶,遮住群众工作能力不足之丑。
用兴办实事代替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容易使兴办实事成为党员干部立足眼前应付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权宜之计;一谈作风问题就拿办实事做“挡箭牌”,许群众以小恩小惠,以掩盖作风之弊,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沦为一阵风。
解决民生实事只是治标,转变工作作风才是治本,决不能用兴办实事来代替解决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更不能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为来兴办实事,搞各种各样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探索建立防范“四风”问题的长效机制和纠错机制,用制度来约束干部的行为,确保党员干部一辈子为人民群众兴办实事,这才是教育实践活动想要的结果。
作风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少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不高,尤其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只要涉及到群众利益,群众必然有抵触和不理解情绪,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具体现实面前,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社会管理创新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及依法行政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转变工作作风,坚定群众立场,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积极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注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的化解群众矛盾,解决群众问题,更好的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如果解决作风问题是一场“精神体操”,那么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就是一次“全能竞技”,前者是思想基础,后者是能力保障。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党员干部认识上的提高,同时要结合各自岗位职责提升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开展群众工作是有“心”更有“力”。
(祁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