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4日《扬子晚报》报道,这段时间江苏南京要限牌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虽然此前南京交管局也发布了辟谣声明,但由于杭州等城市之前出现过“先辟谣,后限牌”,让不少市民的心依旧悬着。对此,江苏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克希表示,“杭州出现一夜限牌的事情,南京绝对不可能发生,全江苏也绝对不可能发生”。
近期有关南京限牌的传闻,尽管屡经官方辟谣,但恐慌性购车却依旧异常火爆。两个“绝对不可能”,可以说让担心限牌的广大市民安心不少。如此斩钉截铁的态度,来自于法律法规的支撑。江苏省地方性法规对限牌有明确规定:限牌与否必须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即便审议通过限牌,也必须提前30天向社会公告。
限牌作为治理城市拥挤与污染的手段之一,在不少城市实行。此前天津和杭州的“一夜限牌”,曾引起损害正常秩序的购车狂潮,并让大家对政府的信任度再度降低,成为社会上一堵亟待打通的“隔墙”。
如此的民意反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一方面,对于涉及公民权益的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李克强总理提出,政府应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权力法授是公权力的基本伦理,公权力只能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行使,那么制定公共政策所需要的权力,也需要通过立法的程序来赋权。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一个地方的重大事项决定权在地方人大,作为影响公民交通出行权益的机动车限牌行为,若无对应法律规定则应当提请人大决定,对此,各地今后还需更加严格的落实遵守。唯有如此,方可实现法治中国的理想!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屡次出面澄清却不能驱散谣言,折射出政府公信力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和考验。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石,要实现科学有序的社会治理,必须通过法治和规则增强政府公信力。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强化法律边界里的执行力,并对于失信行为勇于纠正、敢于问责;同时不断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增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营造一个透明公开的社会治理环境,让各种谣言无处藏身。
总之,我们需要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更需要恪守法治边界的行动,让政策调整更好的助推社会发展!
(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