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律委员会十八届二次全会上强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彰显制度建设在制约监督权力、规范权力运行、防治腐败途中的重要性:不仅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还要科学设计笼子,统筹应对,谨防“牛栏关猫”。
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是职责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而所谓“将权力关进笼子”,不外乎两种手段----人为分权与制度制衡,而这两种手段的实现都需要拥有合理合法的制度作为保障,才能够得以实施,也惟有制度合理、合法、合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牛栏关猫”的现象,所以打造科学的制度笼子是解决权力问题的关键。
事实上,用来关权力的“笼子”一直都有,但或许是看管“笼子”的人不够尽职或者不独立公正,致使权力从笼内轻易窜出,为所欲为,从而导致用来关权力的“笼子”成了“纸笼子”、“死笼子”。此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让我们对于权力问题拥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于打造“制权之笼”形成了更深刻的认知,即解决权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做好“言、智、管”三门功课。
首先要做好“言”的功课。打造坚实的舆论阵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创造“制权之笼”的重要前提。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公考热”的进一步升温,道听图说的高地位、高福利、高收入,加上腐败官员的抹黑,让多数人对于公务员的“羡慕嫉妒恨”油然而生,因此,“嬉笑怒骂”成为了人们对于公务员群体的主流态度,似乎“不骂不足以泄民愤,不骂不足以解民忧”。孰不知正是人们对官员的诟病,甚至是恶意的揣度,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公务员从业者的迷茫与困惑,形势的逼迫和错误舆论的引导,最终让他们索性“破罐子破摔”,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泥潭。
不要让权钱交易、贪污腐败成为官员的代名词。杜绝那种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偏激看法和态度,我们不否认黑暗的存在,但是却拒绝蓄意的抹黑和恶意的谩骂,毕竟“白璧微瑕”不可避免,“瑕不掩瑜”才是关键。良好社会氛围和正确舆论导向是杜绝贪污腐败发生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人们了解和认识官员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权力和官员才会有一个更为直观、正面的认知,从而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公务员群体,提高官员对自身价值的肯定,降低对权力运用的倚重,进而自觉遵守和维护制约权力的制度,让权力不再成为众人追逐的目标,让制度的笼子不再成为“一种摆设”。
其次要把好“智”的功课。刚柔并济与集思广益是打造刚性制度之笼的重要因素。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一直在考虑用一种更为苛刻的制度去控制权力,简言之,“以权制权”或者是“以权压权”,通俗理解为:以暴制暴。然而,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上万物都是“相对的”,绝对权力也是不复存在的,那么我们就会因此而进入一个“死循环”。解决权力问题的另一思路就是“分权”----左右分担、具体负责,让权力运用彼此掣肘,互相监督,打破“一把手”“一言堂”的僵局。当然,世间万物利弊均半,在绝对权力的消逝的同时,却也衍生了“群体腐败”“蛇鼠一窝”的乱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其实权力的矛盾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这是人民内部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在民众眼中,政府官员权力过大,容易出现“权比法大”的现象;而就官员而言,权力分散则会造成执法不力,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导致“不能管、不敢管”的时有发生。俗话说: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打造“制度的笼子”,不妨将“自左而右”的权力分散与“自上而下”的权力制约结合起来,打造“韧性”更强的“笼子”。
最后要守好“管”的功课。把权力关进“笼子”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用百姓“监督”之线扎紧“制度”之笼。一直以来,掌权者往往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笼子的“关押者”,“笼子”看上去很美,却漏洞百出。即便是世界上再蠢笨的设计师,也能够逃出自己所设计的监狱吧?打造权力的笼子,不妨让权力的执行者和被执行者都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兼收并蓄,编制更为坚实、合体的“制度笼子”以解决“牛栏关不住猫”的问题。
另外,人们通过参与制度笼子的打造,想必会对权力的“何时用、怎么用、谁去用”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官员”将不再成为“权力”的代名词和解决问题的“万金油”----谁的问题谁解决、谁的责任谁承担,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人民监督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做好“言、智、管”三门功课,彻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广泛的社会认可度为引导,促使全社会形成正确地权力观;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制权之笼”的打造中来,广集民智,互为补充,打造更加合理、牢靠的制度之笼;将权力的钥匙交给人民,予人民监管。唯有如此,才能让权力不再肆虐,让“牛栏关猫”成为历史,彻底将权力驯服,替人民当好家、做好主。
(董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