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按照1:1仿造的“埃及狮身人面像”坐落于石家庄市山前大道旁洞沟村东的一片空地上,坐北朝南紧邻太行山脉,身长约60米,身高约20米,正面以及两侧面有小门可以进去。(人民网)
这一“穿越”之作,又把山寨建筑推到风口浪尖。其实,在中国,山寨洋建筑早已不是新闻。近年来,中国大地上各种“世界著名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英国伦敦塔桥在苏州搭起了她的“姊妹桥”,奥地利哈斯塔特小镇也在广东惠州有了“孪生兄弟”,甚至美国白宫也一连在中国大地上多出了三个“同胞兄弟”……
“为什么会在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大地上出现如此多的洋建筑?”有人不禁会问。我认为这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另一个方面则是中国人的自卑心态。
很多人感觉,住得起西式建筑,是身份的象征,就能找到社会精英的感觉;还有人认为,建得起西式建筑,是发展的证明,甚至是中国崛起的名片;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人“成功生活的标准”就是吃中国菜,开美国车,住英国房。这是一种扭曲的审美观: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在此心态下,很多城市为复制洋建筑不惜血本,煞费苦心;就算力有不逮,至少也要全球招标、国际认证,请来洋设计师助阵;再不济,也要把建筑搞得奇形怪状,以为那样才洋气,生命之环、“秋裤门”、“裤腰带门”等不伦不类的建筑就让人哭笑不得。
殊不知,亦步亦趋的模仿,搞不好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殊不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毛泽东曾这样描述新中国的文化愿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所谓民族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我们的建筑,何尝不应如此!
(马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