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灵寿县城古城西路51号,有一排排红瓦白墙的低矮平房,这里就是灵寿县委大院所在地。这些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一直被灵寿县委沿用至今。如今,县城里高大气派的教学楼、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宽敞的广场与朴实无华的县委大院形成了鲜明对照。(人民日报5月14日)
灵寿县这所“寒酸”的县委大院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了,历经多次修缮,现在已经被建设部门列为D级危房了,但灵寿县委书记却说:“只要安全,县委会一直在这里办公。”这样的简朴的办公大院在全国可能已很难找到第二座,但就是这样一座“寒碜”的古建筑,却照亮了民心,在群众眼里很“接地气”,很纯朴亲切,是他们心中的“最美县委大院”。
同样在灵寿县,与县委大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所占地77亩,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的高标准教学楼,能容纳学生3000人,2013年,灵寿县5个乡镇的初中学生全部搬进这所有着6栋漂亮教学楼的花园式校园。灵寿县委书记宋存汉说:“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还有7.6万贫困人口,在这儿办公很正常,这也是艰苦朴素精神的传承。只要老百姓看着舒服,在哪儿办公都一样。党委部门裤腰带勒紧一点,老百姓的生活就能多改善一些。”灵寿县这样的几次将县委办公房重建都让给了教育等民生工程,让干部工作条件艰苦一点,让群众生活好一点。如此的艰苦朴素、执政为民的作法,相比一些地方大搞劳命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滥建豪华办公大楼,超标建设“堂馆所”等现象,显得如此的珍贵。
当前,正在全国开展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都应该以灵寿县为一镜子,对照检查自己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为一把尺子,衡量厘清自己在为民、务实、清廉方面的长短得失;做为一条鞭子,激励鞭策每一名党员干部深学、细思、笃行。灵寿县坚守“寒酸”简朴平房办公大院60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方政府的良心所在、作风所在和信仰所在,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理解“老旧”与“最美”的关系。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在全力扫除“四风”的今天,这句话听来依然振聋发聩。老百姓相信,几十年不换的县委大院,坚守的不仅仅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信仰,是共产党人无私、奉公、为民、守义的最真实写照。老旧院子承载着艰苦奋斗的传统,驻扎了民生冷暖的关怀。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最负责任的体现,也是群众所想看到的,必定会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起促进作用。灵寿县县委政府这样做,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更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值得群众的拥护和称赞。
(剑雪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