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网友留言称“甘肃和政县26个政府部门13年来给餐饮企业打‘消费白条’,欠款60余万元”,称好几家单位换了几任领导,都只承认欠账但没有解决。目前,当地县委县政府已成立调查组,督促涉事部门制定还款计划限期还款。欠款少的部门已经结清了欠账,剩下的部门将被督促按照还款计划限期还清所欠款项。(人民网)
接待企业快被吃垮,又是典型的“白条儿”工程。公务接待、公款吃喝,敏感的字眼再次出现。在这里,姑且不论公务消费的合理与否,尽管经过调查,欠款已开始按计划“回笼”,相关单位态度是很积极明确的,但是笔者只想说:如何叫停公务消费的“空中走账”现象才是问题的根本。公务消费欠款伴随诸多换届领导的走马上任成为了历史遗留问题,虽然每一届领导都承认欠款的事实存在,但是却都未曾实质性的解决问题。不得不说,“一抹嘴”式的消费要不得,这其中暴露的诸多问题是很值得研讨的。
首先,公务接待“签单”这种新闻屡见不鲜。在一些地方,吃垮一个馆子,吃垮一个企业也是常有的事。去年一则“河南当地政府在一家餐馆吃猪蹄,三年时间里打白条欠70万,导致餐馆老板只能在自己店面外挂横幅,要求政府还钱”这一消息爆出以后,网民对于政府吃猪蹄欠70万事情感觉到不可思议。同样的解决方式,貌似事情都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留下的负面影响却是无法消除的。欠账还钱,天经地义。虽说国家对公务消费有规定,不断出台规范公务消费的各种制度,但是为什么这种事情却屡禁不止?这充分暴露出当前地方公务消费中一个普遍性问题,那就是公务消费的“潇洒”与无度。
其次,如此公务接待现象是社会病态。公务消费是社会普遍关注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规范的公务消费将导致行政支出膨胀、财政严重浪费、腐败滋生蔓延,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不在饭桌谈不成事情,更是成为社会潜规则。欠起钱来吃喝,结果是让媒体曝光,让公众对官方的吃喝风更加反感,无疑是把自己给陷入到了“四风”的空档当中,让政府形象受损。伴随这种社会“负能量”的叠增,试想,老百姓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政府部门呢?还如何放心把自己的权益交予政府来掌管呢?
最后,公务消费到底应该谁来埋单?很显然,谁消费就该谁买单,群众利益不能成为公务消费的“牺牲品”。根除这种现象,关键还是要靠制度约束和公众的监督,对于公务招待更是应该明确规定条款,需特别的限制消费的额度,还要强调对违规违纪超出预算的部分,就得让相关责任人付出奢侈的成本,不能由财政来买单。用制度约束行为,不能让“吃饭打白条”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百姓深恶痛绝的作风陋习,成为影响严明党风政风的“公敌”,要深知:“一抹嘴”式消费真的是怎一个“垮”字了得?
(剑雪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