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力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李晓军副市长在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观摩调度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开局之年。坚持农业工作项目化,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发展的总阀门,是今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抓项目是做好农业工作的核心,是统领。抓农业项目建设,要把握好四个重点:一是抓好发展规划。今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等作出了方向性、战略性部署。市政府与中国农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月底前制定完成《唐山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明确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为项目谋划、项目实施、项目管理提供先导。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也要依托自己的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研究制定各自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抓好特色产业。立足唐山北部山区、中部平原、南部沿海资源禀赋特点,发挥乳业、瘦肉型猪、肉鸡、板栗、蔬菜、水产品等特色农业比较优势,按照抓工业的思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突出优势特色,培育龙头品牌,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抓好项目重点。抓项目,必须遵循工业化的理念多培育市场主体,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既要铺天盖地,又要顶天立地。要巩固提升老的,培育发展新的,谋划储备好的,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市级层面要重点抓好能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20个重点项目。四是抓好招商引资。发展农业项目,招商是关键,既要眼睛向内,又要眼睛向外。深入分析我市产业特色与比较优势,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基础性的工作,加强农业招商机构和队伍建设,配套相应的激励政策措施,积极主动与京津对接,要大招商、招大商,靠大联强,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认真抓好改革配套。抓好农业项目,必须配套抓相应的改革。一是用足用好土地政策。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向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集中。要把政策吃透,研究盘活闲置土地、土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既要节约集约用地,又要促进项目落地;二是促进金融资本服务“三农”。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7号),市金融部门可先在国家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玉田县先行先试,努力在险种增加、保费提高等问题上有新的突破和探索;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动力,没有科技支撑,产业做不大,项目也没有竞争力。要切实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让每个产业、每个园区、每个新型经营主体都找到可靠的科技支撑,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四是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整合财政性资金,整合涉农资源,把财政性资金整合到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节点上来,切实抓好农业开发资金、农业担保资金与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的对接,建立一个口申报评审项目扶持资金的工作机制,确保财政扶持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五是抓好流通体制改革。深入学习研究现代物流新理念,探索新型农产品物流业态,支持发展农产品“物联网”建设项目。抢抓河北省列入全国供销社改革试点的契机,争取将我市列入改革试点。
全力抓好服务工作。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和项目,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必须全力抓好。一是要提高工作能力。加强学习、思考与调研,准确掌握“三农”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抓好工作的能力与水平;二是要健全项目推进机制。落实好领导分包、调度、现场办公等制度,点对点解决好关键问题;三是要认真搞好各类对接。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搞好与京津的产业、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对接。同时搞好银企对接、市场对接、农超对接、市内龙头企业内部对接、科技对接等;四是要研究落实政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研究并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的配套措施,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