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环境日 市民呼吁:人人都应为环保出力
(钱琨) 今天是“6·5”世界环境日,市民郭先生等多位市民通过本报微信公众平台询问,市民该如何为防治雾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记者致电市环保局法宣处,请宣教人员就这一问题进行讲解。
市环保局法宣处工作人员介绍,PM2.5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人为源中的一次颗粒物由燃煤烟尘、工业粉尘、机动车排气、餐饮油烟、烧烤、喷涂喷漆装修、建筑施工及道路扬尘等污染源直接排放。市民在生活中可从多方面做起,预防大气污染的产生:
绿色出行,如减少开车、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提前淘汰老旧机动车,选购清洁燃料或小排量环保汽车,均可为减低PM2.5浓度出一份力;
理性消费,每个人都应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做起,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模式,自觉抵制过度消费;
节约能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空气的污染,减少PM2.5的排放,如空调冬季设置20℃,夏季26℃,购买节能冰箱等高效低能耗电器,使用节能灯,做到人走灯灭,电器不要待机,随时关紧电冰箱的门等;
露天焚烧秸秆、垃圾、落叶等,会产生大量烟雾,直接影响大气能见度,不仅影响交通和飞机起降,还会导致空气中PM10、PM2.5浓度显著增加,因此应杜绝露天焚烧;
植树种草有助降低PM2.5,树木有吸尘作用,负氧离子具备主动出击捕捉PM2.5的能力,而森林就是负氧离子的制造者,市民可多参与植树、绿化等活动,使空气更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