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讲群众语言
高尔基说:“真正的文学语言……是从劳动大众的口语中汲取来的。”群众语言,不仅通俗,而更重要的是简明、形象、新鲜、活泼,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富有幽默感。
习近平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就一些干部不会说话批评道:“他们与新社会群众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看来,使用群众语言讲话,也是一种能力。
讲话也有一个“接地气”的问题。语言贴近群众,思想才容易形成共鸣。领导干部的讲话,接了“地气”,才会有底气。只有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讲话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才能深入人心、形成共鸣。习近平同志亲民的形象,与他坚持使用群众语言,亲近群众,有着直接关系。为群众说话、替群众说话,说群众想听的话、爱听的话,才能将深邃的思想、伟大的理论,真正说到群众心坎里,被群众认可、接受。比如“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等,很容易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学会使用群众语言,是一种能力,一种功力,一种本领,一种群众工作方法。群众最实际,群众语言的魅力,在于“说出了群众想说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把大道理变成群众听得懂的话”。不要以为群众语言好讲、易讲、不华丽,实际上“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需要长期的修炼。不深入群众,不深入生活,不整天与群众摸爬滚打,你就学不会群众语言。讲好群众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功力,更是践行群众路线,应成为领导干部的不懈追求。
学会使用群众语言,是“改文风、转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一大标志,也应成为衡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一个标准。文风、话风从来都不是一股单独的“风”,其背后是党风、政风、民风以及社会、时代之风,党与群众的关系的生动写照。文风好、话风好,则作风实。赵本山、小沈阳的小品,群众为什么那么喜欢?撇开其思想性不讲,就是因为“顺口”易懂,是用群众语言讲故事、抖包袱,群众耳熟能详,自然就缩短了距离,拉近了关系。
领导能用群众的语言说话,绝不是一件小事。当年,焦裕禄一声“我是您的儿子”,早已成为经典的群众语言,就是今天听起来,仍是那么亲切,仍能直抵人心。就算我们说不出“我是您的儿子”一类的话,但放下官架子,丢掉官腔,真诚地喊一声“大娘”、叫一声“兄弟”,握住带有泥巴的双手,别看事小,却能打动群众,服务人民也就变得有了生气和活力。
讲好群众语言,是群众所望,具有时代特色。比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群众一听就明白,十分生动。对群众语言,我们要学习、揣摩、升华,把群众语言镀上一层“流行色”,使之更具有时代感,才能更加感染群众。(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