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印尼归侨的赤子情怀
(记者王雪漫 通讯员武海涛) 无论是18岁毅然从印尼回到祖国,还是以后放弃英国优厚的待遇回到唐山,沈仰云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祖国需要就是我的使命”。昨天,记者在老人家中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依然能感受到这位老归侨的一片赤子之情。
今年78岁的沈仰云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56年,年仅18岁的他,毅然离开亲人回到祖国。“那时一腔爱国热情,只为祖国的一声召唤。”沈仰云说,回国后,他考入了天津大学, 1961年毕业后分到了河北矿冶学院(河北理工大学前身)任教。几十年来,老人不仅兢兢业业地培养了大批陶瓷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引领了我市的陶瓷窑具变革,他的研究成果《颗粒弥散强化复相陶瓷临界颗粒尺寸的优化设计》获多项奖励。
尽管文革时期,令人生畏的“海外关系”“归侨”身份曾使老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不改自己的信念。改革开放后,沈仰云留学英国利兹大学,他的专业成就使他在大学里很受重视。“那时学校专门为我安排了一名实验员,每日上班前这位高个儿金发碧眼的实验员听从我给他安排工作,我突然感到,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说起这一幕,沈仰云至今仍非常自豪。学成后他不顾导师的苦苦挽留,放弃英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在英国生活,我羡慕他们科技的先进,生活的富裕。我羡慕,但不自卑,我深信眼前的景象将是祖国不远的未来。”沈仰云说,“我当时根本没有想到,我的梦想这么快就实现了。”
沈仰云的亲人都在国外, 1995年和2008年,他曾两次回印尼探亲。“1995年我回印尼时,每人允许兑换2000美元,我巴不得能多换些‘宝贵’的美元。可到了2008年我第二次到印尼探亲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仍需要兑换美元,但我舍不得用手中的人民币去换取日益贬值的美元。”沈仰云说,“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因为中国强大了,我们的腰板儿也更直了。”
父辈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影响了子女的人生。沈仰云的儿子沈毅是河北联合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3年获天津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他也曾拒绝了澳大利亚方面的挽留学成归国。如今已成为我国材料学方面专家的沈毅,不仅接棒了父亲的事业,也沿袭了老一辈归侨的赤子心、家国情。“在我的心中,父亲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这一生都是跟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沈毅说,“父亲等老一辈归侨身上的殷殷报国情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精神财富。”
“国兴则家顺。”采访中,沈仰云感慨地说,“只要我们爱这个国家,我们的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