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是高考第一天,高三学子都在紧张考试。然而,同为高三学生的卢彦杰,却早早地做出了放弃高考的决定。6日,他为自己的最新发明——水燃料涡喷发动机,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希望以此来争取免于高考进入重庆大学的资格(据6月7日《重庆晚报》)。
第10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一等奖、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如果这些奖项的含金量没有问题,那可以说明卢彦杰的确是一个发明天才。
而休学在家的他靠经营自主研发的航模图传天线维持生计,开业两个月就赚了5000元纯利润;有多家俱乐部和公司邀请卢彦杰去做兼职教练,讲解如何制作和操控无人机,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只是被他拒绝。这也是对卢彦杰个人能力的肯定。
“卢彦杰在科技创新制造上的专业水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硕士研究生的水平。他之前获奖的无人飞行器,可以说中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都不一定做得出来。”这样的孩子,不应该被拒之大学门外。卢彦杰虽然没有按部就班学习中学的课程,却一直在自学热力学、机械加工、热处理、空气动力学、机电等方面的知识,其实他完全符合“偏才”的定义。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想,现行的招生制度把像卢彦杰这样的人才拒之门外是原因之一。我们总是感叹美国科技力量的强大,但殊不知,世界上太多的偏才、怪才、奇才几乎都被美国搜罗一空。
曾经有一则轶事说,美国一位学生在报考普林斯顿大学时,设计了一个方案,就用附近五金店里能够买到的材料,制造一颗最原始、最简易的原子弹。结果,这个方案吓坏了联邦调查局。但普林斯顿大学坚持要录取他,联邦调查局也没办法。这则轶事有多个版本,也许不一定真实,但美国大学招生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总是说要给“偏才”“怪才”以脱颖而出的机会,但步子一直都迈得太小,甚至还不如八九十年前。毕竟,那时候还有数学考15分上清华的钱钟书,初中毕业当大学老师的华罗庚。也许,当年不拘一格的招生制度,才是遭逢乱世却人才辈出的原因所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远胜于近百年前,我们本应该培养出比当年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我们相信,在我们国家像卢彦杰这样的人才不只一个,只是他们还由于制度的局限而无用武之地。也许,“卢彦杰们”的命运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我们千万不要等到有朝一日他们被国外的大学录取,新闻媒体却当作花边新闻来争相报道。这样的例子曾经有过太多,值得我们的警醒。(刘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