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俊:挥翰临池写人生
(徐晓健 钱琨) “字无媚态,书显侠骨,用笔节滞,纵横使转,独具风骨。”这是友人对张英俊(墨耕先生)书法作品的高度评价。日前,记者来到今年已66岁的张英俊先生家中,迎面是悬挂于四壁的书法作品,酣畅淋漓、疏密有致的字迹中,彰显着这位花甲老人的坚毅与豪放。
将坎坷寄情于书法
上世纪50年代,年仅9岁的张英俊跟随父母颠沛流离,从繁华安逸的都市搬迁至静谧劳碌的西北乡村,一家人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
张英俊的父亲原是新华社记者,在父亲的影响下,张英俊非常喜欢读书并与书法结缘。在当时的条件下练书法,根本找不到字帖,他便临摹《毛主席诗词》,不管生活多苦多累,从未间断。在20年的农村生活中,那些笔走龙蛇的美妙时光,成为他心中最为奢侈的一刻。每每书写,他都将幼小心灵所感受到的悲欢离合与对青春、生活的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其中。如今,他依然保持着每天书写200字的习惯,有时因照顾老母亲后半夜回家,也要坚持练字。
张英俊书法作品,以行书见长,古诗词和毛泽东诗词居多,他说:“古诗词有的意境美,有的直抒胸臆;毛泽东诗词有一股气势美。写行书,要有劲,有力量,每次书写,紧握的笔都会唤起我心中长久的积蓄沉淀,情愫感慨倾泻而出。”
临池不辍终妙笔生花
艰苦的生活终随时间远去,岁月静好,物质、精神生活变得极大丰富,张英俊开始接触“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张旭、怀素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又由于其跌宕坎坷的生活经历,情愫沉淀其中,他的行书练就得出笔苍辣、形神俱备,在书法界广受好评。张英俊作品先后几十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赛,获金奖50余次,入编40多部各类书法名典,多幅作品被个人及国内外书画机构收藏。2011年,他的书法作品《钟山风雨》《北国风光》(毛泽东诗词)获《复兴之路》当代中国艺术成就特别金奖。2012年,他的书法作品获“当代中国艺术家作品邀请赛”一等奖。在中国书画百年回顾展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中,作为大陆代表团代表,他受邀赴台湾参加中国书画大展并获金奖。汶川地震那年,在媒体上看到一则希望大家踊跃捐赠书画的启事,他马上书写了一幅作品,拍得2万元,全部捐献给灾区。
甘得寂寞做翰墨传承者
张英俊有一个心愿,就是将自己多年研习书法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们。他受邀在一所学校教书法时,有一次发现一位女学生下课后蜷缩在楼梯上哭泣,便上前询问,得知原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其母不想再供女孩学习书法。张英俊认为这个学生有灵气,放弃学书法实在可惜,随即向学校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这名学生的学费及笔墨费用,让这个孩子继续学下去。
3年前,张英俊在家中办起了书画院,教授孩子们书法。他在教孩子们书法的同时,注重为他们讲授“字外功”,将自己在学习上的心得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讲给孩子们。初一男孩小王最怵历史,历史成绩一直不好。一次考试前,小王来上书法课,张英俊为他耐心讲解学习历史知识如何记住要点、如何活学活用。在后来的历史考试中,小王得了高分。现在,跟张英俊学习书法的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还有留学英国的孩子。
对痴迷、执著书法的人,张英俊格外厚待。在一次南湖书画笔会上,一位远道而来的年轻人十分喜爱张英俊的书法作品,想要收藏一幅,未得到笔会主办单位的同意,他不舍离去,在场外痴等了几个小时。张英俊见状,便找到主办方,将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无偿赠与他。
“书法瑰宝后继有人,便无它憾!”张英俊拿起笔挥毫泼墨,眼中透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