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交大的故事
新闻战线上的交大学子
专稿(肖铃)近来,从唐山地方传媒上,常接触到有关唐山老交大的一些历史故事。这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却引起我这位马年将进入90龄的白头老翁,对老交大产生一种既温馨,又缠绵的种种回忆。
我出生在重庆市綦江区内的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上。如今,我这一辈子未改乡音的巴人蜀客,怎会与地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唐山老交大结上了一丝情缘呢?
在国共内战硝烟四起时,我孤身一人离开家乡山城重庆,向北方逃亡避难,1948年深秋进入了冀东解放区这块新天地。党组织根据我在大学读书时,曾给《大公报》写过一年多的新闻稿和在学校与同学一起创办过铅印的《大学新闻周报》的经历,到解放区后,又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党的理论、城市政策,即分配到《冀东日报》任编辑。
唐山解放前夕,《冀东日报》接上级党委指示,抽调干部成立了赴唐山战地采访的前线记者组。党委明确指出,前线记者组不仅要完成在前线采访、报道的任务,还有要在唐山解放时,参与接收敌伪的《唐山日报》的任务。1948年12月12日午后,前线记者组获知唐山守敌已于当日午前开始弃城西逃。当天傍晚,在市委机关临时驻地集中,准备进城接管唐山市的市委、市政府各机关干部,闻讯马上集合跑步向唐山挺进。经过急行军,前线记者组随接收干部一起进入唐山市时,已是12月13日凌时两三点钟。大家一夜未眠,《新唐山日报》的编采人员立即投入为出版12月14日的报纸的采访和编辑工作中。从这天起,《新唐山日报》的新闻队伍中,出现了些穿八路军装、新面孔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京津唐解放前夕,从各个大学走出来投奔解放区的。在参加接收《唐山日报》时,随市委机关的队伍进入唐山的有应乾、高华、李汉、李庆恩、叶扬、冯河、艾古。他们中除应乾、高华是清华大学的外,其他几人都是从唐山交大出来的。
这些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大学生加入到党的新闻队伍中来,使《新唐山日报》有如久旱逢甘霖之感,给在襁褓中的《新唐山日报》增添了青春的活力和一股新鲜的血液。
1949年5月1日,《新唐山日报》合并到《冀东日报》共出一张报,报纸名称仍叫《冀东日报》。此时,原交大参加《新唐山日报》的学生,叶扬和艾古又回到原校交大继续学习外,李汉、李庆恩、冯河任留报社。1949年8月1日,《冀东日报》停刊。停刊后的报纸名称,则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报头《唐山劳动日报》。
这时的报社兵强马壮,组织壮大,记者中大学生多。我和李汉分在工业记者组。因唐山大厂矿多,产业工人多,跑工业的记者也多,共有十多人。李汉分工跑唐山铁路和南厂(机车车辆工厂),我分工跑启新洋灰厂和启新瓷厂。
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开始时,党号召干部队伍中曾在大学学过工程技术的知识分子归队,李汉在此时离开《唐山劳动日报》归队了。
飘飘洒洒了几十年的往事,恍如就在昨天。至今回忆,老交大这些学子,拿锤能修路,握笔能为文。往事仍披着金色的彩霞,至今仍在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