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货币化时代我的两次蜕变
专稿(记者杨盛东)人情货币化,指生活中种类繁多的随礼让人应接不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货币化。随礼的名目五花八门,包括婚宴、压岁钱、生日聚会、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开业宴、升学宴、参军宴、乔迁新居宴以及丧礼、生病探视礼等等。
一
以婚宴随礼为例,最初,我收到朋友的结婚请柬,包括一些不很熟络的朋友的请柬,都是真心替人家感到高兴,由衷地表示祝福,甚至还会觉得感动,觉得人家心里有我。当然,同时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掏钱,赴宴。
对一些平时交往比较多的朋友,为了表示自己重情义,我还单独随比较高的礼。有时,怕别人说自己“装”,我还避开大批朋友一起送礼的场合,提前偷偷地把礼钱送给当事人。
不,我基本上没有什么“机心”,也不想攀附权贵。那时,我觉得自己是非常真诚的,非常真诚地对待每一份友谊。我收到朋友的请柬,真的觉得是朋友眼里有我,甚至是把我当成真正的知己来邀请的,我焉能不好好表示一下?
参加婚宴时,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诚,让朋友面子上好看,我还尽量早去,尽量晚走,以为晚走一会儿,就是多为朋友支撑一会儿热闹喜庆的局面。
二
后来,请柬如暮春的桃花一样一片片飞来,我有点儿烦了。我已经知道,对于绝大多数婚宴而言,我只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已,我根本就没那么重要。于是,我决定实现一次蜕变,不再做自作多情的人。
花两个小时去吃一顿饭,我也实在觉得有些无聊,于是不想赴宴了。但朋友的面子不能不给,于是我便托去赴宴的人捎礼,一分钱也不少。开始的几年,办婚宴的朋友会补请缺席的人,我为了不给人家添麻烦,还特意叮嘱帮我捎礼钱的人,办婚宴方清点到场人数时,一定把我划上,就说我临时出去了,一会儿回来。过了一段时间,补请这一环节取消了,如果未能到场,办婚宴的朋友会在事后安排人送一袋喜糖、瓜子来。
再后来,随礼的潜规则似乎是:多送的,是准备去参加婚宴的;少送的,就只是表示一下心意,不去参加婚宴了。我于是充分利用这个规则,再有请柬来,我就提前说明自己因事无法参加婚宴,言外之意是不必给我排座了,但我会表示一下心意。那时行情已经涨到500元左右赴宴,我于是只出200元,不再赴宴。
有一件小事令我稍微有点儿不快。一次我接到请柬,因事无法出席婚宴,于是决定托朋友捎钱过去。为表示自己不能赴宴的歉意,也为了让对方知道我不是无情之人,我还专门在对方群发婚宴时间、地点短信后及时回了短信,说明自己无法出席的原因,并送上真挚的祝福,同时注明会让别人捎些薄礼过去。但,我的短信如石沉大海,再无回音。我想:可能是人家忙于准备婚宴,根本没时间回短信吧。当然,我兑现了承诺,照样送上了礼钱。不过,事后我想一想,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再忙,难道连写“谢谢”两个字的时间都没有么?
我一次次把200元钱送出去,连一个“谢谢”都得不到,我竭力维护的友谊不是显得很虚假么,我的做法不是显得很可笑么?是,送这些礼出去,我不会变得太穷,穷到连锅也揭不开的程度。可这些钱并不是大风刮来的,我一次次把它们扔进水里,连一点儿回声都没有,我的行为是不是太滑稽了?这样的友情,还是友情吗?还值得我去维护吗?
三
当我意识到一些人大面积、地毯式发请柬,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敛财时,我的心便冷了下来,硬了起来。现在,我已经初步完成了第二次蜕变。收到请柬,或接到报喜的电话,如果不是实实在在的亲情或友情,没有什么比较深的感情上或工作上的交流,没有什么钱物、人情上的来往,我只会真心地表示祝福,同时明确表示自己无法出席婚宴。是的,我不会再盲目地、草率地出礼钱,一分钱也不出。
或云:你不怕人家讥讽你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么?我的回答是:不怕。是不是铁公鸡,我自己最有发言权。
或云:那你见到了当事人时好意思么?我的回答是:没什么不好意思的。真正的友情不会因几百元钱而毁坏,虚情假意也不会因几百元钱而变成深情厚意。
我知道有人是有来往账的,他送出去的每一份礼,他都记着,将来自己孩子结婚,他会按名单逐个打电话、发请柬;他收到的每一份礼,他也记着,将来谁发来请柬,他会根据这个来确定是否需要送礼。我呢,从来不记这些账目。我只是在十几年前结婚和生子时办过两次小规模的宴请,好在都是小规模的,谁曾经参加,我都记着呢。十余年来,我已经基本上把人情都还回去了,心里还算踏实。
我已经想好了,将来自己的孩子结婚,不论我是否给人出过礼钱,我都不会刻意去给谁发请柬。到那时,即使是走得近的朋友,最多也不过是也许打一声招呼,也许连招呼都不打。或云:你以前毕竟花了不少礼钱,将来你的孩子结婚你不大办,岂不是亏大发了么?
这个担忧在我这里根本就不是问题。我当初送礼时,从来就没想着有一天要讨回来。
其实,写这篇文字,我是颇有顾虑的。因为我也生活在体制中,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戳穿一些虚幻缥缈、温情脉脉的面纱,揭示其背后的真相,再拿自己做标本,来分析一个时代性的顽疾。但我想:如果人人都不想当《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勇敢诚实的小男孩,那么,受到羞辱与愚弄的,又何止是穿着裤衩招摇过市的皇帝一人呢?
不错,如果不能阻止人情交流的进一步货币化,我们每个人都会活得更累、更虚荣、更愚蠢、更功利、更无情。
突然想起一个老前辈来。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老前辈的儿子结婚,他谁也没通知,只是两家人在一起简简单单吃了顿饭——当然,我是在事情过去很长时间后才知道的。当时那个老前辈若想给儿子操办婚宴,大家谁不会表示“心意”呢?但是,他是那么低调,低调得令人不解。你可知道,低,低到尘埃里,会从尘埃里开出花朵来。
这,就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