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时期”心理调节莫忽视
(胡杨) 紧张的高考已经结束,但考生们却难以彻底放松下来,随之而来的评估分数、研究学校、填报志愿等一系列重要环节,令他们依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唐山市人民医院心理专家提醒:在“后高考时期”,考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迷茫等心理问题,此时的心理调节与考试前和考试中同样重要,家长、老师应及时予以关怀和疏导。
焦虑型心理:
患得患失,过度担忧
“我当时要是再细心一点该多好啊!”因为在数学考试中出现失误,高考生小王这几天一直吃不香、睡不着,担心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与小王类似,很多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因过度担忧成绩而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有的考生会一再回想考试中的题目,对自己在考场上的表现不满意,沉溺在后悔和自责中难以自拔;有的考生因预估分数与自己理想的成绩出现落差而着急上火;有的考生尽管预估成绩较为理想,但却担忧达不到心仪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整日惴惴不安。
“根据往年经验,考后这段时间考生们存在很多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据市人民医院心理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秀玲介绍,在焦虑和期待中,考生容易产生突发性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如因为紧张、担忧等情绪出现失眠、食欲减退、烦躁易怒等状况,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李秀玲建议,在考试结束等待发榜的这段日子里,考生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释放压力,比如约三五好友一起出游,在旅行中放飞心情,增进友谊,或通过听音乐、看电视、体育锻炼来转移注意力,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家长也要把心态放平和,鼓励孩子把积压在内心的紧张情绪释放出来,待压力释放后再一起研究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
抑郁型心理:
情绪低落,自卑自闭
“孩子考完试说没发挥好,现在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愿和人说话,无精打采,连饭都不愿意吃。”考生家长侯女士对儿子目前的状态十分着急。受“高考改变命运”观念的影响,有些考生将高考失利看作是人生前途的终结,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这种心理会使他们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热情,拒绝与人交流,整日长吁短叹,反复咀嚼着自己的失败和痛苦,陷入忧郁中不能自拔。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不是人生的全部。考生要理性面对现实,加强自我调适,不要因为没考好或与理想的院校失之交臂而失落、内疚、自卑等,应学会倾诉发泄,多和父母、朋友沟通,将心中苦闷化解开来。”李秀玲表示,抑郁型心理往往出现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中,尤其是在考分公布、发榜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大都存在极大的心理压力,此时,家长如果流露出失望与埋怨,容易引发孩子心理崩溃,甚至采取轻生行为。因此,家长切不可把自己的期望全部施加在孩子身上,一旦没有达到预期就加以埋怨和指责,而是要引导孩子面对现实,重新开始,对高考、对自己未来进行正确认知。可与孩子共同制定新的目标,做好继续复读或就业等规划,以其他方面的成功补偿高考失败造成的痛苦。
迷茫型心理:
放纵玩乐,行为失调
“紧张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这是考生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有些考生把高考作为自己唯一的奋斗目标,一直在学校老师的推动下按部就班地学习,一旦高考结束,就因丧失目标而产生失落心理,感到茫然无措,心里空荡荡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有的考生整日宅在家中,通宵上网、打电脑游戏;有的考生毫无节制地放松玩乐,聚会狂欢,引发各种高考考后“狂欢病”。
对此,心理专家提醒,考生经历了几个月的紧张备考,心理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确需放松,但是放松绝不是放纵。考生考后放松要注意适度,不能彻底打乱生物钟,否则易对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如果不合理安排和调整假期生活,养成散漫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暑假后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无法适应,产生人际交往困难等适应性障碍。
教育界人士建议,考生可利用考后这段时间充分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还可以咨询大学里的学哥学姐,交流一些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经验,在后高考期有目的地充实自己,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为大学生活做准备。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把眼界放宽,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对未来建立起新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