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荣郊外租房收养流浪猫狗
专稿(记者杨盛东) 4月初一个阴沉沉的早晨,我乘坐38路公交车到西越河村下车,再步行两公里去东越河村一个小型流浪猫狗救助站采访一位大姐。但是,报道我一直没写,因为我有一些疑虑。我一度打算放弃这篇报道的写作,因为我无法回答自己的那些疑问,无法确定一个清晰的写作思路。
5月底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从单位门口出来,正巧遇到救助站的主人李桂荣大姐。她说:“杨记者,我正想找你呢。上次你捐了200元钱,我给你开了个收据。”我说:“大姐,不好意思啊,报道我还没写——收据,我就不要了。”“那可不行,我们都有规定的,收据一定要给捐款人。”我于是接过收据,发现下面的收款人一栏写的是另一个名字:高颖。
晚上,我看着这张收据,那些问题又浮上心头,依然是剪不断,理还乱。但我决定写个小东西,实实在在地把我的疑问写出来,至于李桂荣是否满意,我的文字对她和她朋友的救助站是否有帮助,就不在我考虑的范围内了。我要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
李桂荣的流浪猫狗救助站有两小间平房,位于东越河村旧址以南约1000米,西邻唐河。来到房外,我便听见里面传出此起彼伏的狗叫声。李桂荣打开一个小铁门,我刚进去,3条脏兮兮的小狗便汪汪叫着扑上来,虽然李桂荣一再大声说“这是客人,不许闹”,但有一条还是扑在我腿上,在我的牛仔裤上抓了好几道爪印。李桂荣再次斥责它,它才悻悻离开,不过,它们的叫声一点儿也没有减弱。我停下脚步,四面环视,看到东屋窗子外有一个大铁笼子,里面站着五六只大猫;南墙根儿摆着两个水盆,里面有些泥水。
我本来想到屋里与李桂荣细聊,但因为狗吠得实在太厉害,采访无法进行。我们只好出了院子,在院门外交谈。
李桂荣是邮政局退休职工,现在退休金有2000余元,在市区华岩路上一小区内住。她喜欢猫狗,遇到小区里的流浪猫狗,尤其是受伤生病的流浪猫狗,总是想办法把它们抱回自己家里,帮它们医治伤病。因为那些受伤生病的流浪猫狗需要去宠物医院打针输液甚至做小手术,李桂荣没少往里搭钱。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心好,谁见到了需要救助的流浪猫狗,比如被车轧折了腿的小狗,就给她打电话,她只要有空,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把它们送到宠物医院。等这些可怜的小生命脱离了危险,李桂荣就舍不得赶它们走了,即使其中一些已经落下了残疾。因为在相处过程中彼此已经建立了感情,尤其是那些小生命,已经对李桂荣产生了高度的信任和依恋,她也不忍心放它们走了。
这些流浪猫狗越来越多,慢慢地已经有20来只了。李桂荣的老伴儿也喜欢猫狗,所以他并不反对李桂荣收留它们。他们在楼道里搭窝,也允许猫狗们进室内玩耍,家里成了这些流浪猫狗的天堂。可是,邻居们不乐意了:一是它们太吵,二是楼道里味儿不好闻,还显得脏。不过,大家知道李桂荣是好心收留这些无家可归的小生命,也就忍了。前两年,唐山创卫生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找到李桂荣,希望她把搭在楼道里的猫窝狗窝迁走,李桂荣于是在东南郊东越河村租了两间小平房,把猫狗都运到那儿去养。
房租一年几千元钱,李桂荣还出得起;买狗粮,她也买得起。问题是这里没水,李桂荣要去附近打水,这最不方便。这些猫狗需要喂食,离不了人,李桂荣一狠心,就从家里搬来一套行李,与它们住在一起。一般每周她在这里住3天左右,来伺候猫狗们吃饭、喝水,给它们清理粪便。她自己,经常就是煮点儿挂面,拌点儿调味品,胡乱吃几口完事。
现在,她的救助站里养着9条狗,19只猫,其中4条狗是有残疾的,有的眼睛瞎了,有的腿瘸了只能躺在小褥子上,有的嘴脸歪了吃食很费力。那几条往我身上扑的,是没什么毛病的狗。李桂荣给它们都起了名字,没事儿的时候,她坐下来,它们就纷纷来到她面前向她邀宠,她很享受这样的时光。有时它们因为争宠而发生争执,她只觉得好笑。她把这些猫狗中的雌性都送到宠物医院做了手术,以保证它们都不会再孕育小猫小狗。
“我养这些猫狗不算苦,毕竟我还有2000块的退休金;我的朋友高颖可就苦了,她那儿有60只流浪猫狗,在离这儿8里远的另一个村子养着。她是丰南农村人,40多岁,曾在市里打工,后来因为可怜那些流浪狗,就开始收养它们,越收养越多,她就辞了职,专门收养它们。去年冬天,她的狗没东西吃,晚上就睡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她心疼坏了,给我打电话,我就四处求朋友,给她弄了几袋狗粮,几个好心人还去她的救助站给她送粮食和小褥子。”
听着李桂荣的讲述,我在感动之余,心里的疑问也越来越多:一位60岁的人,隔三差五去郊外住两三天,陪流浪猫狗,这种行为是否应该提倡?那些流浪猫狗,被圈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是否就比在外面流浪更幸福?动物的生命,难道是越长越好吗?自己本来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靠别人接济去做慈善事业,是否行得通……
尤其是听说李桂荣有个女儿在外地打工需要人照顾,老伴儿比她大几岁也需要照顾的时候,我的疑问就更大了。终于,我实在忍不住,坦率地把自己的疑问一一说了出来。
“大姐,恕我直言,难道你觉得跟女儿和老伴儿比,这些流浪猫狗更重要吗?猫狗平均要活十几年,你就打算后半辈子一直照顾它们,直到它们老死吗?如果有一天女儿有了孩子需要你去照顾怎么办?”我的话有点儿太尖锐了,李桂荣突然眼圈儿发红,嘴唇蠕动了几下,却没说出什么。我觉得自己真是太残忍,为什么要这样逼问一个心怀慈悲的好人呢?
也许是我的境界太低吧,我是一个俗人,是站在一个俗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可是,我也是真心为她好,希望她“理智”一些。我觉得凡事都应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我接着问她:“大姐,唐山市的流浪猫狗数都数不过来,靠你一个人的力量,能救助多少呢?你觉得它们被关在这里,肯定比在外面流浪幸福吗?它们被做了手术,不能生养小猫小狗,就比在外面怀了孕生养了小猫小狗,享受做母亲的感觉幸福吗?那些残疾的狗,它们天天趴在地上,靠人喂养,多活几年,就一定比在外面冻饿而死更快乐吗?”李桂荣大姐努力想了好一会儿,才说:“杨记者,你说的有道理,我是救不过来,可是我遇上了,我不能不管,我不能眼看着它们死掉。我不知道它们在这儿是不是幸福,可是,我要是现在不管它们,它们就得饿死,我不忍心看着它们饿死。将来,将来我吧挺为难的,现在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吧。”
李桂荣的回答让我想起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里的一篇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海边无数的小浅水洼里有许多被困的小鱼,小男孩一个一个把它们捞起来扔进大海。“我”劝他:“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小男孩说他知道。“我”又问他:“那你为什么还捡?谁在乎呢?”小男孩回答:“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我觉得,李桂荣就像那个小男孩一样,她所做的,其实类似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她只是顺应自己慈善的天性,去做自己从内心想做的事。
关于高颖无收入却坚持收养流浪猫狗的事,我也有异议。“她自己的生活怎么解决?她靠什么维持生活?靠好心人救济吗?她难道不应该去找一份工作,先挣点儿钱养活自己、照顾亲人吗?或者等挣了很多钱,再来收养它们也不晚啊。就算想做慈善,也是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慈善事业,不能靠别人救济做慈善吧?”李桂荣告诉我,高颖非常困难,平时就吃个馒头就咸菜,现在她孤身一人,两个女儿都结婚了。“她就是喜欢这些狗,她也找过一份小工,可没多久她就回来了,她心里放不下这些猫狗啊。杨记者,你要写,就多写写高颖的困难吧,让好心人多帮帮她吧,我这儿能维持。”
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李桂荣说,她的一个打算是将来把自己的这些猫狗都运到高颖那儿去,二人合着办一个流浪动物救助站,运转正常后,她就有可能退出去照顾老伴儿了。
可是,未来的救助站要完全靠好心人捐款来运转,如果没有了捐款怎么办?
离开李桂荣时,我掏出200元塞给她:“大姐,我也可能不会报道你和高颖收养流浪猫狗的事儿,也可能我在报道里会写一写我的疑问,不是你希望见到的那个样子,所以,你要有一个心理准备,不要对我抱太大的期望。这200元,是我的一点儿心意,请你一定收下,给你或高颖的狗买点儿粮食吧。”
“谢谢,谢谢杨记者,我代表高颖谢谢你!”李桂荣红着眼圈儿说。
“不用谢我,大姐,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这么做是在帮你们,还是在害你们,让你们越陷越深。”我摇着头,真诚地对李桂荣说。李桂荣沉默了一会儿,再次说“谢谢”。
我已经向李桂荣要了高颖的电话,但最终我决定不去高颖那儿采访了。我与李桂荣告别后,大踏步沿唐河东岸向北走去,没再回头。
那时,唐河岸边的丁香和碧桃刚刚开放,招来很多蜂蝶采蜜,一派热闹的景象。那些花一丛丛,一簇簇,浅紫粉红,暗香浮动,临水照影,美丽朦胧。
我觉得,李桂荣,还有她的朋友高颖所做的事业,就如这临水照影的花,美丽,却又朦胧;真实,却又实在有点儿虚幻。
无论怎样,做自己喜欢做而又不干扰他人生活的事,总是人生命题的题中固有之义吧。那么,祝福她们吧,祝她们和她们收养的流浪猫狗都幸福!
对了,李桂荣的联系电话是1388888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