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薪火传
—百年名校、“东方康奈尔”西南交通大学放眼
专稿(本报赴西南交通大学采访组)到了!到了!
车子驶入成都市金牛区交大路99号,一座恢宏大气、雍容典雅的大学校园扑面而来: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南门,左右两侧书页般对称舒展的水泥墙体如同张开的双臂,热情地将我们这些来自唐山的媒体人轻揽入怀。水泥墙体上,左侧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墨迹酣畅的校名,右侧为英文拼写的校园名称。令我们怦然心动的是,在中、英文校名的下方,分别郑重地标注着“唐山·1896”的字样。倏然,我们心头升腾起一种割舍不断的感觉:曾经的唐山交大、如今的西南交通大学,自1972年从渤海之滨的唐山整体迁移到巴蜀大地,挥别凤凰城整整42个春秋了。42载弹指一挥,42年沧桑变幻,这座百年名校跨越世纪,仍不忘本,对缘起之地情深依旧,将“唐山”二字篆刻门楣,常驻心间……
很快,沿着一条绿树掩映的水泥道路,我们来到一代大师茅以升先生的铜像前。随行的学校宣传部朱炜科长介绍,这条小路是以大师的字“唐臣”命名的,先生14岁负笈北上唐山求学,一生德艺双馨,于颠沛流离间曾四度出任校长,先生百年寿诞之日,母校特意造像纪念。
我们驻足、流连在大师的近旁。大师神态依旧,一脸谦和,满目慈祥。周围芳草如茵,无数学子穿行近旁。这位和母校同龄的交大学子,默默注视着他一生钟爱的校园,迎送着数不清的过往后学,也似乎在讲述着自己辉煌而坎坷、令人回肠荡气的往昔岁月。
同样,和大师同龄的百年名校所走过的路程,也一样坎坷而辉煌,一样令人荡气回肠……
根在唐山 文脉如流
站在西南交通大学古朴的浮雕墙前,仿佛经历了一次时空穿越,百年交大史被凝练成校训、校歌、校徽、“竢实扬华”匾、第一张毕业证、几个校区的校门等等,这些典型的符号,如一部浓缩的校史,集中呈现着交大历史人文的厚重承载。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创建的三所高等学校之一,这是中国土木、交通、矿冶工程教育的发祥之地,这是一所在中国大学中搬迁最多、更名最多而矢志办学、弦歌不辍的大学,这是一所备尝八国联军战争、抗战颠沛流离、唐山大地震之苦而百折不挠、奋斗不止的大学,这是一所为中国民族工业振兴、交通发展而奋勇拼搏的大学,这是一所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大学。”石碑上镌刻的《西南交通大学颂》,概括着这所巍巍学府栉风沐雨而薪火相传的不平凡里程。
浮雕墙的背面,12方各时期的校徽记载着百年交大的历史沿革,隐刻的路线图仿佛无言的诉说,讲述着她历经五万里路云和月,用艰难而坚毅的脚步走过播迁时代的南渡北归。
仔细辨认,唐山路矿学堂、唐山铁路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甚至她现在的校徽也是西南(唐山)交通大学。一枚枚徽章中,无论如何变迁,醒目的“唐山”两个字,始终镌刻其上,血浓于水的亲缘,让多少交大学子一看到它眼里就溢满深沉的泪水。
在西南交大采访现任校长徐飞时,他深情地回忆起了学校的唐院时代:西南交大1896年建校,1905年迁址唐山,应该说在118年学校的历史当中,有66年是在唐山度过的,这段历史对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这段时间虽然是“峥嵘岁月”,却也是西南交大最辉煌的一段时间,给学校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也赢得了学校在办学史上盛大的声誉。在66年当中从学校里走出了众多的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这66年里走出的院士就有14名之多,包括钱塘江大桥的建造者、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等大师,他们不仅为西南交大赢得了荣誉,而且也为华人赢得了荣誉,对世界科学的贡献也是非常之大。另外还诞生了三位“两弹一星”的元勋姚桐斌、陈能宽、吴自良。西南交大的根基,它的魂魄都在唐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土木工程系1933届一个普通的班级里,就走出了张维、严恺、刘恢先、林同骅四位院士……这是交大在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创造的奇迹。
作为交大人的徐飞,于1996年在西南交大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他说自己掌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唐山寻根,探寻是什么样的伟力让这所百年名校始终保持着她的一枝一脉,并开枝散叶,结出丰硕的果实。
脱胎于山海关铁路官学堂的唐山路矿学堂作为教育维新的一部分,是一所配套近代工业革命滋生出的新式学堂,她在唐山——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城市,成长为一所享誉海内外的现代化大学,创造出一个唐山奇迹。建校之初,就立下了“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治学理念。随着学校由中国人担任教授的人数逐年增多,最终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管理学校的格局。其时,“交大五老”成为双严典范,被后人景仰,构成交大人文风景的一部分。从事校史研究的西南交大梁锦唐老师随口就能说出他们的轶事佳话:他们是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五位老先生在交大执教,少则三十余年,多则五十余载,未离开过交大的讲台。他们“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态度,时至今日,仍然是西南交大良好校风学风的有机组成,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对交大学子进行人格培育的精神财富。
沿着“竢实扬华”匾额向前追溯,她的背后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励志故事:1911年,15岁的茅以升负笈北上,考入了他理想中的最高学府——唐山路矿学堂。5年以后,他以惊人的优异成绩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作业展览评比中,为学校赢得了第一名的声誉和教育总长范源濂题写的“竢实扬华”匾额。也是他,凭着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后来的学子赢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免试入学资格。学成归来后,他回母校任教,几度掌校,按照美国康奈尔大学“西学为用”的模式办学,把交大打造成“东方康奈尔”。这位母校的骄子,曾在献给唐山母校的诗中写道:车书文轨,化郅大同。山高水远,垂誉无穷。
开枝散叶 巨树撑天
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学,坐落在素有“天府之国”“熊猫故里”“成功之都”美誉的成都。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镜湖如鉴、竹影横斜”的九里校区,“虹桥飞渡、杨柳依依”的犀浦校区,以及坐落在“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峨眉山风景区的峨眉校区。学校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高校。
1972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四川峨眉,正式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2002年建设新校区,西南交大形成了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学校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学校为铁路而诞生,因铁路而发展。从一代大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从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从我国所有城市地铁的设计与建设,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到正在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这些成就无不饱含着一代代西南交大人的智慧与心血。作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所高等学府,西南交通大学有力支撑了中国轨道交通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多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诞生自西南交大。
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学校学科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告诉记者:“学校拥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设有17个学院,1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排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测绘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也名列全国前茅。”
据介绍,进入新世纪,学校针对轨道交通行业专门技术人才培训,依托“西南交通大学铁路机务培训中心”“铁路机车司机培训考试中心”和“高速铁路技术培训中心”,组建了覆盖全路18个路局(公司)及其下属站段的培训网络,搭建了“纵向衔接、横向互通”的轨道交通专业技术和高级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自豪地说:“全国所有的高铁司机都在西南交大接受过培训。西南交大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以一流的师资条件为铁路培养技术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优势和传统学科,学校建设了以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六大国家级平台”为代表的近30个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基地,实现了土木、机械、电气、交通运输、测绘等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国家级平台的全覆盖。其中,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自2004年起由西南交大开始申建,于2011年正式启用,是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堪称全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研基地。
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王润霖告诉记者,“学校近些年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在全国各大高校中更具竞争力,这得益于交大人的不懈努力和竢实扬华的报国情怀,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据学校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2012年,学校在研项目近2700项,其中50%以上项目瞄准了轨道交通领域。2006年至今,学校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0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等1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2009年、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数量分列全国高校第七位和第九位。
开枝散叶,巨树撑天。如今的西南交大扎根在川府大地厚重的沃土中,正日益展现着她的芳华: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综合实力最优、影响力最强的大学,大力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弘文励教、筑巢引凤、广纳英才、砥砺科学,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和国际性的学术重地,彰显高等学府的科技创造力、学术竞争力和思想影响力,为实现“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贡献卓著、事业常青”的交大梦而矢志奋斗。
唐山符号 遍及校园
在西南交大犀浦校区,有一座设计独特、颇具欧式风格的穹形门,这就是犀浦校区南门。门楣的正面是伟人毛泽东题写的校名,门楣的后面题有“唐山路矿学堂”字样。
校门左侧的一段铭文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2004年4月15日,唐山市委、市政府特意为学校108年校庆捐建的。
一所名校,两座城市;一座校门,两个校名。这在全国千余所高校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
从这座校门走进校区,我们的脚步仿佛踏上又一段沧桑岁月。这里,无疑是百年名校历史与凤凰城唐山记忆对接的地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交大百年校史的浮雕墙,米色的花岗岩,镶嵌着黑色的刻有“竢实扬华”大字的匾额,朴实无华。在它的上方,是同样朴实无华的校徽,在校友们珍藏的老照片中,记者曾一次次邂逅这枚校徽,当年,它就悬挂在唐山交大校友厅的大门上方。时隔半世纪,盾牌形的校徽上,由老校友、土木系著名教授李汶设计的地质锤、铁轨、水准仪和大树的形象依旧,显示了这所名校学术与学魂的传承所在。
随行的校报编辑孙洪林老师说,不论是谁,不论行进在哪里,你都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唐山符号。
他说,以前的九里校区,是一个深红色大理石铸成的人字形大门口,门口右手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题写的校名,就在校名下边,标有“唐山·1896”的字样,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唐山,就是这所学校的源头。20多年来,这座校门看起来司空见惯,可前几年听说因城市规划道路拓宽拆除时,好多交大人依依不舍到这里拍照留念。谁能想到,当时一座即将消失的校门,竟然沉甸甸地勾起了这么多交大人的眷恋与不舍?
在采访中,我们不经意地发现,无论是在九里,在犀浦,还是在峨眉,每个校区都各自有一段承唐路,当然是承接唐山的意思。我们深切地感到,学校虽然搬离了唐山,但西南交通大学依旧和凤凰城唐山枝叶相交,不可分离。
在九里校区,还有一泓碧水,这里绿枝拂堤,景色宜人。好客的交大人告诉我们,这就是著名的镜湖,以学校著名人士伍镜湖先生的名字特意命名的,我们下榻在镜湖岸边的一座五层楼宾馆,当然叫镜湖宾馆了。
镜湖的柔美为这所工科气息浓郁的大学平添了几多诗情画意,岸边的宾馆早已成为每个交大人的心目中名副其实的校友厅。几乎每年每月,都要一批批迎来不同地方、不同届别的校友,这里是他们怀旧寻根、抚慰心灵、畅叙友情的地方。
走进宾馆的回廊,一幅幅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老照片映入我们眼帘,这些略显陈旧的照片大多是唐院时期拍摄的,历史的光影在这里流转,往日的岁月在这里重现。
宾馆内四个著名的宴会厅山海关厅、唐山厅、平越厅、成都厅则将学校曲折漫长的迁移地址巧妙地串接起来,让人们对那段历经迁徙、焚膏继晷、弦歌不辍的艰苦岁月难以忘怀。
在唐山厅内,我们的目光在墙壁悬挂的一幅唐山交大校门的油画上停驻,画面淡雅宁静,隽永端庄。西南交大艺术与传播学院美术学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洪毅教授,真实、酣畅的色彩和笔调,再一次展现了唐山交大一百多年前的端庄容颜。这位出生于唐山的画家,多年来始终专注于母校的故园,始终用手中多彩的画笔多角度展示母校的风华与姿容,百年名校成了他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创作母体。
在紧张忙碌的采访中,我们对这所学校越来越敬重起来:敬重她厚重的历史,敬重她的品格。如同翻阅一部悄然展现在面前的大书,开始时有些陌生、敬畏,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产生了联想、感动、共鸣,就在春风润物般的潜移默化之中,这些情愫在我们心头一页一页翻转开来……
校史专家梁锦唐老师如数家珍:今年5月底,一个崭新的地标将出现在西南交大的校园版图上。犀浦校园那条沱江的支流将被交大赋予崭新的名字:罗河。同九里校区的镜湖一样,罗河,这位曾经的唐山交大著名教授,唐山市原副市长,将在微波荡漾的碧水之上走进众多交大学子的视野。
唐山情结 梦萦魂牵
短短几天的采访,我们的脚步在西南交大的九里、犀浦和峨眉三个校区之间穿梭往返,心中时时被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所占据。曾经的唐山交大,那些留存在黑白老照片中的渐行渐远的影像,在记者所见所闻的轶事掌故中,百年名校的轮廓前所未有地在我们脑海里清晰起来。这不仅因为校园里精心设置的众多唐山符号、唐山元素,更重要的还有接触采访的诸多人士言谈话语中流淌出来的浓浓唐山情结。
“看到你们就是看到了久违的亲人,我们要象亲戚一样常来常往”,初来乍到,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正安热情的开场白拂去了我们近乎一天的舟车劳顿,瞬间拉近了唐山媒体人与交大人的感情距离。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在茅以升纪念馆流连忘返,在校史馆、档案馆寻古探幽,在犀浦图书馆前放眼浦水,在峨眉校区拾阶踏访,陆陆续续采访、接触到了许多领导、教授、学者,其中不乏唐山籍贯的交大老乡,每每提及唐山的人和事,提及那段难以忘怀的流金岁月,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语,诉不完的情谊。
学校桥梁隧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乔听说我们采访他,当即放下翌日赴沪参会的准备工作,唯恐我们道路不熟,专程来到我们的下榻处,“我是峨眉时期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我的老师几乎全是从唐山搬过来的,三十多年来,唐院精神一直感染着我、教育着我,我感激唐山,对唐山、对唐山的老师终生难忘”。
李乔特别提到,只要有机会到京津一带出差,一定到唐山看望他的博士生导师、著名路桥专家劳远昌教授。作为劳教授的第一位博士生,他也深受恩师器重赏识。记者拿出一张校档案馆提供的劳教授当年毕业证复制品请李乔鉴赏时,泪水一下子溢满了这位六旬教授的双眼……
历史不单单需要单纯的口耳记忆,更需要一代代后继者的传承。在学校档案馆、校史馆,一大批专门从事校史研究整理工作的老师们焚膏继晷,以图片、文字、图书等多种形式传承着那段辉煌的历史。交大在唐山走过的66年芳华岁月,无疑因子般地流淌进了一代代交大人的血液里。
在每一届新生入学、新教师入行的时候,学唱校歌、熟稔校训和学习校史,是他们的必修课。
“翳唐山,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庄重典雅的歌词,让来自唐山的学子们备感亲切与自豪,更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感受着历史的骄傲与重托。采访中,记者曾请几位学生清唱校歌,进行曲般的校歌在激情的声音中昂扬着青春的活力。
长年从事交大校史研究的梁锦唐老师,每到新学年开学的日子总要忙碌上一段时间,他的肩头担负着给新生和新教师宣讲校史的责任,而学校在唐山的那段流金岁月,无疑是他多次讲述的精彩华章。
梁锦唐的父亲曾是唐山交大的教授,他本人就出生在唐山交大校园内。对他来说,那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青少年时期最美好的记忆;那些走在校园里的老先生们(把教师称作先生,是唐山交大一直保持的传统),罗忠忱、罗河、黄寿恒、邵福旿……他们既是学贯中西、成就等身的学术宗师,也是德高望重、厚朴素心的谦谦君子;那些在课堂上、操场内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日后成为著名专家、学术带头人乃至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样的出身与经历,让梁老师把为交大树史、为交大人立传作为自己不能推卸的使命。“唐山岁月是交大历史的黄金期,唐山令每个交大人难以忘怀”。
在西南交大的校园里,记者陆续接触到几位老师,如校档案馆的张雪永馆长、蒋洪林主任,校友办公室的钱淼主任,土木工程学院图书资料中心负责人艾莉老师,以及校史办的韩琴英老师……他们都为留存住交大百年历史,默默地做着繁琐而实在的工作,并把这些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有了他们和前辈们几代交大校史研究人员的努力,才使今天的我们,得以方便地查阅各种档案资料,知晓那些彪炳交大史册的名字背后的感人事迹。
不忘传统,尊重先贤,这是几天来记者在与西南交大师生的言谈中得到的强烈感受。在对现任校长徐飞和老校长王润霖,对翟琬明院士、张雪永馆长、艾莉老师等人专访中,在对傅晓村、杨方、洪毅等教授和已故邵福旿教授的女儿邵曾辉女士的拜访中,记者听到他们每每提起前辈先贤时均报以“老先生”、“学长”的敬称,尊重之情溢于言表,对唐山这座城市难以忘怀,化不开的唐山情结溢于言表。
九里校区的镜湖湖畔,竹林疏映,曲径通幽,郁郁葱葱的大榕树下,一帧镶嵌在大鹅卵石上的茅以升头像,和几行朱漆描摹的隶书刻文,吸引着往来行人的目光。“人生征途,‘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逐行默念,顿生含英咀华之感。这位毕生奉献给祖国桥梁工程建设与母校教育事业的老院士、老校长,从唐山交大走向世界,在西南交大师生们的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神圣地位。他当年念念不忘的交大旧址复建事宜,亦是今天诸多老校友们梦萦魂牵的弘愿。
几天的采访行程,记者的脚步匆匆,记者的心情充盈。我们欣慰地看到,百年交大,虽历经风雨坎坷、多次迁徙,但他们后先相继,焚膏继晷,执着的脚步、探索的身影始终不曾间断。新一代交大人正高擎“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大纛,薪火仍传,弦歌再续,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