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看欧洲”法国的“泰山”圣米歇尔山

图为白子烨在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前留影。
白子烨,唐山一中2010级毕业生,留学法国,曾先后就读勒芒大学(Université du Maine)、瓦朗谢纳大学(Université de Valenciennes),顺利考取法语及管理学学位,现于里尔第二大学(Université de Lille 2)主修财务会计。
专稿(白子烨) 沿着法国诺曼底海岸顺势瞭望大西洋,一座锥形山从海陆衔接的沙土中拔地而起。与众不同的是,这座山的山顶上,赫然耸立着一座直插云霄的哥特式锥形尖顶建筑,其顶端矗立着一尊金色的天使雕像,天使手执利剑,直指苍穹,仿若要刺破黑暗的天空,颇有开天辟地的态势。这便是守护天堂入口的大天使——圣米歇尔。这里,便是被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誉为“法国泰山”的圣米歇尔山,举世闻名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上最美丽的十大城堡之一。
宽阔的海上公路,是连接陆地与小岛的唯一路径,步行或是驱车通过,才能抵达圣米歇尔山脚下,然而,这只是游客的方式。
圣米歇尔山的另一个身份,是天主教的第三大圣地,在圣徒的心目中,其名望仅次于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于是,长途跋涉来此朝拜的信徒摩肩接踵,为了抵达圣地,他们甘愿穿越那段表面光滑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流沙——那是一条深褐色的湿地陷阱带,双腿一旦深陷其中,便会迅速被流沙吞噬。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曾描绘:“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留情的……”然而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正因如此,他们宁愿冒险,也无怨无悔。
圣米歇尔山海拔不足百米,并不能称高耸入云,却显得鹤立鸡群,坚固而优雅的花岗岩,一砖一瓦的拼凑重叠,缝合出这座圆锥形的山。“潮涨成岛,潮退为陆”,傍晚,大西洋的潮水犹如万马奔腾般咆哮而至,将山边的流沙淹没,圣米歇尔山脚下霎时间一片汪洋,蔚为壮观。圣米歇尔山潮水一年里的最高潮,一次在春分,一次在秋分。每逢彼时,坐山观潮的人浪一层接过一层,仿佛比眼下的大西洋还要汹涌。
大文豪雨果曾说:“圣米歇尔山对法国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样重要。”
站在山脚仰望,清晰的哥特式竖线笔直地挺立在这片弹丸之地,然而其规模却不容小觑。宏大的建筑群以教堂和修道院为中心,如古巴比伦通天塔般蜿蜒顺下,细窄的石街两旁,遍布着林立的店铺和喧闹的餐馆,信徒与游客在此攀谈,宗教的文化精髓和自然的鬼斧神工交相辉映,为圣米歇尔山蒙上了一层如古埃及金字塔一般神秘的面纱。
拾阶而上,螺旋状的攀爬路线因有丰富有趣的街边摊而显得并不晕眩。呈放射状展开的条条巷弄,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私房餐厅和咖啡馆,而这里的主打美食,必然是妇孺皆知的——一款形状似可丽饼、口感如苏芙蕾的鸡蛋卷饼。这道风味菜的发明者是圣米歇尔山的村民“布拉妈妈”,她将蛋白与蛋黄混合均匀,淋上鲜奶油,热锅慢煎,待蛋皮金黄酥脆,起锅对折,加入各式馅料即可。咬上一口,外酥里嫩,香甜滑爽,风味独特,回味无穷。
舌尖得到满足后,行至修道院门前。几经修缮,此时的圣米歇尔大教堂、修道院和唱诗班等等已是浑然一体,底部数座罗马式的花岗岩石柱支撑,四周半月形的塔楼和石墙将它们紧紧簇拥在上面,固若金汤。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里曾被用作监狱,一些著名人物也曾被囚禁于此。
推门而入,修行室与会客厅先后映入眼帘。踱步迂回的走廊,脚步的声音格外分明,庄严肃穆的环境已然凝固了空气,信徒和游人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登顶圣殿。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里竟然空无一物!实在大简至极。无数朝圣者顶礼膜拜的圣米歇尔大天使,并没有为自己披上华丽的外衣。彩绘玻璃不见踪影,精美壁画无迹可寻。圣米歇尔光辉伟岸的形象之下,竟怀着如此一颗无欲无求的心。也许正因为此,那些朝圣者不辞千辛万苦追随至此,只为寻心灵之净土,得一时之心安。
立于圣米歇尔山之巅,凭海临风,俯瞰潮起潮落,心下思潮不断。
千百年来,这座守候在诺曼底海岸边的瞭望塔,历经多少风花雪月。苍老的巨石,不朽的古木,见证了多少传奇故事。有的人来此,为了奇观;有的人来此,为了爱情;有的人来此,为了信仰;有的人来此,为了静心。
可是,有多少人来了又去,却又有多少人,永远留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