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爱相牵
—迁安供电职工资助丰宁满族贫困生的故事

图为李建英(左)、马新杰和小凤媛在一起。
专稿(本报记者杜庆君 通讯员郭雅卓高锋)层层山峦阻隔不住两地期盼的脚步,山高水长绵延着爱的相知心语。6月12日,天清气爽的日子。国网冀北迁安市供电公司员工李建英、马新杰驱车400余公里路程,专程来到丰宁满族自治区窟窿山乡“探亲”,看望其资助的贫困生苏凤媛,带来资助款及学习物品,为考取县中学的小凤媛加油助威。相聚时刻,小凤媛母女俩望着来自远方的牵挂和问候,幸福荡漾在脸上……
几年来,小凤媛记得,大山之外,唐山迁安有两位可敬的“叔叔”一直牵挂着她和好多贫困生的学习与成长。仅今年初,爱心志愿者李建英、马新杰两人已将2000元资助款打到她母亲的账户,这次又送来1000元现金和物品。这一份份温暖,已深深镌刻在凤媛心里和成长的岁月中。小学几年,得到过帮助的小凤媛没有辜负“唐山叔叔”的期盼,如今已顺利考取到县里的中学,这让李建英、马新杰格外欣喜。
一句承诺忘我的坚守
2010年3月,李建英与家在承德丰宁县的大学班主任郭彦斌聊天时,了解到该县窟窿山乡有一个名叫苏凤媛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困难,正面临着辍学的窘境。得知这个消息,李建英利用周末的时间专程驱车6个多小时,辗转多地找到了苏凤媛。原来,苏凤媛正在窟窿山小学读四年级,由于父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治病欠下不少外债,姐姐又在县里上寄宿中学,只有母亲一个人操持着家里家外,因为缺钱,又缺人做家务,开学初,苏凤媛就辍学了,在家里帮着洗衣做饭、喂养鸡鸭。看到苏凤媛的真实处境,李建英心情难已平静,“谁家都有孩子,这个年龄正是学知识的好时候,怎么能辍学呢?”李建英当即拿出2000元钱交到苏凤媛母亲的手里,并说:“孩子还小,我来帮孩子圆上学这个梦,以后我每年资助苏凤媛2000元,一直到她大学毕业。”没有更多的话语,李建英掷地有声的承诺回荡在一家人的耳畔,面对这个从天而降的恩人,小凤媛那渴望上学的眼神里充满了喜悦的泪花。
两双手撑起爱心之伞
从那以后,李建英每年或通过邮局给苏凤媛汇去助学款,或历经长途跋涉,亲自将钱送到苏凤媛所在的学校。看着小凤媛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开开心心的上学,李建英觉得他的付出是值得的。然而,每年2000元的助学款,再加上开车探望苏凤媛和购买慰问品所需的费用,对于一个工薪阶层的供电员工来说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更何况李建英自己的孩子也在上学,也需要很多的开销。此时,李建英的同事马新杰站了出来,平时两人是工作中的伙伴,更是生活中的好友,马新杰表示要和李建英一起帮助小凤媛。从2012年开始,马新杰正式加入李建英的助学计划,两人不仅每年资助苏凤媛2000元钱,还经常购买书包、作业本、跳绳和球拍等文体用具送到窟窿山小学,给那里所有的孩子们。四年的坚守,李建英、马新杰的爱心之伞不仅为苏凤媛一家撑起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坚定了一家人生活的信念与勇气,更使爱的种子深深地扎根于窟窿山小学全体师生的心中。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大热天的,“唐山叔叔”又来了,面对好似父亲一样,一直支持和照顾着自己的两个异地“远亲”,小凤媛唱出了多年的心声。相见时难别亦难,临别时,小凤媛拉着两位叔叔的手很有礼貌地说:“叔叔,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绝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从唐山迁安到承德丰宁近千里距离,翻越层层山峦,一根爱心之线,将两地的情谊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