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为民那些事儿
——乐亭县马头营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见闻
专稿(姜丽萍 李艳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乐亭县马头营镇把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搭建平台、创新举措,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于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干部和群众之间……
服务点里话便民
“村里建服务点,不出村,事儿就办好了。”5月30日,在马头营镇便民服务点里,嫁到曹妃甸的孙丽香接过便民服务员刘莉莉为她办好的婚育证明时,高兴地说:“以前办相关手续要跑到镇里、县里,费时费力,现在好了,只要交给村里的便民服务员就行了,真方便啊!”
当了解到82岁的优抚对象罗素云老人不在村里,住到了县城儿子家里,又急需办理优抚手续时,便民服务员常婷婷二话不说,赶到40里外的县城,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照相、填表,办理优抚手续,老人感动地抓住常婷婷的手:“丫头,我该怎么谢你啊!”
这样的感人事儿在马头营镇已屡见不鲜。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本着方便群众办事的宗旨,该镇在全镇27个村,分别设立了便民服务点,全面构筑了“一线”便民服务体系,由驻村机关干部和村干部担任便民服务员,为群众提供民政、计生、信访、低保、合作医疗等事项代办服务,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帮群众解决生活难题,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践行群众路线,就是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办!”马头营镇党委副书记李兴国深有感触地说。据统计,该镇建立村级服务点以来,机关干部为群众办理涉及民政、计生、信访等方面的服务事项420余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126件。
庄稼地里谈富民
6月11日,马头营镇机关家庭农场的稻田地里,卷着裤管、头戴草帽的机关干部正在弯腰忙活着,他们正在为插秧机“走”不到的地方查缺补漏。
这仅是机关干部下田劳动的一个片断。去年7月,马头营镇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建起了机关家庭农场,引导机关干部下田当农民,向农民和专家学技术,引领群众发展生态农业。一年来,先后成功引进了微喷节水育秧、畜禽粪便底施、沼液叶面喷施有机稻米种植技术和稻蟹混养,稻鱼混养,放养柴鸡、红顶雁、有机猪等立体循环生态种养殖技术,成功试种了胭脂稻、黑香糯等有机水稻新品种。去年,机关农场的有机水稻每亩净收入较常规水稻增加1200元,河蟹及蟹田稻每亩净收入1800元左右,有机猪卖到了每斤35元,真正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周围群众由最初的观望变为跟进。该镇于是举办有机水稻种植技术知识讲座,开展稻蟹混养种养殖技术现场授课,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年来,机关家庭农场共举办讲座12次,培训16次,受益群众达2700余人。在机关家庭农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下,今年仅尹庄子村农户胭脂稻、黑香糯等新品种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2000亩,稻蟹混养、稻鱼混养立体生态养殖面积达200亩,全镇果蔬、水稻等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了22个。
捐款箱前聚能量
近日,马头营镇机关干部甄东旺来到北新庄子村受助学生张秋颖的家中,为她送来了学习用品。三年前,张秋颖因车祸失去右腿,家境的艰难,遭遇的不幸,几乎让她放弃了上学的念头,正是镇里的感恩行动,鼓起了她学习与求知的勇气和信心。去年中考,张秋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乐亭一中。
不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失学,让每一个因病致贫的群众感受到温暖。今年以来,马头营镇把教育实践活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继续坚持开展感恩行动,积极倡导镇村两级干部以及富裕起来的群众尤其是规模企业的老板,知感恩、做善事。该镇将每月的10日定为感恩日,在全镇开展一、十、百感恩行动,即倡导农村干部每人每月捐出1元,机关干部每人每月捐出10万元,规模企业的老板每人每月捐出100元。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镇党员干部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捐款金额达4.2万元。
一直以来,崇德向善、扶贫帮困的正能量在捐款箱前不断地凝聚,懂得感恩、乐于感恩已成为马头营镇上至机关干部,下至普通群众的广泛共识。助人为乐、扶危济困,更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今年5月20日上午,该镇九沟村64岁的老汉王树森,偶然在路上拾到一个装有10万现金和一部手机的黄色布包,经多方努力,当天便把钱和手机递到了失主高长岗夫妇的手里。当失主无比激动地拿出1万元表示感谢时,老人却一口回绝:“我不是不缺钱,但是不能要昧良心的钱!”老人的微言大义,在马头营镇一时传为美谈。
真心爱民,躬身为民;民有所得,民有所报——发生在马头营镇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充满着爱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