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近日一名网友在人民网留言称“甘肃和政县26个政府部门13年来给餐饮企业打‘消费白条’,欠款60余万元”,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地方的个性问题,而是带普遍性的共性问题。这只是政府消费的一个缩影,而更大公务消费,只有政府当事人才知道。这种现象不杜绝,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事实上,我国关于公款接待早有规定,中央政府已发了数百个文件,但从效果来看,基本没有实质效果。一方面说明了关于公款接待的规定还是缺乏制度设计上的细节体现和可操作性,规定太“软”,执行也就难“硬”。
超标准接待,一方面是官场大吃大喝习惯使然,另一方面还是源于在对制度执行方面的不到位、不够狠。当然,从中央治理不正之风的决心和意志来说,可谓用心良苦,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台有关禁令,其目的和意图,就是要对下去的官员以及基层的干部有所提醒、有所警戒。公务接待超标,绝不是接待本身的事情,而是牵扯到官场文化、官场生态、官场潜规则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单独依靠某一地方、某一官员自觉自愿自律自管,显示不太可能。必须从其他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奏效。一要强化公开。只有公开才能执行,要推动信息公开,将公款招待纳入“三公”经费范围,接受人民监督。二应取消接待。如果要根治公款接待等“三公”经费的不正之风,根本上来说,应该取消“接待”这一说。三须净化土壤。地方官员普遍担心,怕接待不好上级,弄不到项目,有心理负担;而且现在有些接待费用还直接纳入上级拨款,成为了官场上下的“一种交易”。四需加大问责。既然有了关于公务接待方面的规定,就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和执行。吃喝招待之风,影响着党风政风。因此,整治公务接待中的不正常现象和不正之风,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人心向背的重要工作,必须靠“严落实”、“硬执行”来促进党风政风的好转,从而树立廉洁节俭的政府形象,赢得百姓赞誉。
(大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