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铺张浪费该如何加上“紧箍咒”?在豫鲁交界的兰考县南彰镇周庄村,一场“迷你版”的“反四风”改革,正自上而下开展。周庄村党支部书记蔡现禄和村红白理事会一起,扭转了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的作风。随之而来的,是兰考地区越来越多的乡镇,掀起这场红白喜事“瘦身运动”。(6月12日大河网)
崇勤尚俭,持家兴国之宝;戒奢从简,辨风正俗之要。
崇勤尚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选择。兰考反“四风”改革是由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的一场成功试验。它为铺张浪费现象束上“紧箍”,让红事节俭而不失喜庆,白事简朴而不失庄重,防止把红白喜事办成酒席宴、数钱会、豪车展,让渐入歧路的社会风俗、风气回到正轨。
“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辨风正俗是同社会社会文明进程相伴随的一种社会变革过程,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社会在积极变革中发展进步,辨风正俗是与之相伴的变革运动。鲁迅先生曾在《习惯与改革》中讲:“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
我国当前虽然经济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家庭富裕起来,但是“随礼”、酒席、彩礼、嫁妆这些与红白喜事相关的耗费却也年年水涨船高,成为压在人们的身上的一块石头。某些农村地区有所谓“城中无楼不结婚”的说法,有的农村父母为儿子婚事负债累累,甚至一夜成赤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嫁妆、彩礼的漫天要价,对档次、排场的好大求全,对礼金、酒宴的争相攀比,都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危害因素。人们被这“肉中刺”所累,以至于家家记账、岁岁还钱。这已经是中国全社会的通病,是人们被不良风气挟制的无奈之举,是某些人财货迷眼、利益熏心的人为之祸。
司马光曾训诫其子道,“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冯骥才曾谈到:“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甚嚣尘上,坏的风气就一定会起来,从政风官风到民风世风,甚至带来整个社会文明的下降。”
国人好面子、喜热闹,因而为充场面、比气派不惜挥金如土,甚至拆东墙补西墙、借债救急。殊不知,真正的“面子”和“热闹”不是单纯靠钱堆出来的一时浮华,这是拔光了羽毛给别人看的笑话,是打肿脸充胖子的闹剧。家和事业兴才是最大的“面子”,“热闹”。
出台饭菜烟酒限标准的红白喜事政策,极大地减轻了村民办理红白喜事的经济负担,使得钱财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红白喜事“瘦身”行动,使人不为事所累,物能尽其用的同时,民俗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保留。兰考的“饭桌革命”是在民间兴起反“四风”、正民风活动的好典型,为其他地区的推广实行上了一堂“示范课”。“红白理事会”的成立,是为更好地管理村民生活、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而进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
“饭桌革命”很好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固有的崇勤勉、尚朴实的优秀传统精神发扬开来,把好浮华、享奢靡的不良风气摒弃出去,树立与我国核心价值和国情民情相适应的清新、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剑雪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