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是指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是消费者信心的第一道保障,本意是传递信任,增加价值。然而,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
认证本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造假,企业能否在某些方面获得社会认可,拿到生产许可证与市场通行证,需要权威部门进行现场检测,这就要求相关检测机构必须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恪尽职守,否则认证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与存在的价值。
可是,就有某些认证机构只认钱不认证,与中介公司沆瀣一气,相互勾结,企业要想拿到一纸证书,出钱即可一路通关,而群众在这场灰色交易中却沦为了“被伤害者”。
认证行业当前存在的种种乱象,不可避免地让群众产生怀疑与不信任感,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加强对认证行业的监管,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应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对于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的认证机构,也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并及时向公众公布,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唯此才能撕开企业自我包装的假面具,还认证市场一方公平与公正。
(王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