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三代人的文化传承
耄耋老人的文化情结
专稿 (阿春)最近,我去古冶区林西二工房社区陈福宏老先生家了解写区地方志所需的人物资料,年近七旬的陈福宏老先生是唐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交谈中老先生一语道出“年轻时,我经常到区文化馆活动,和文化馆的高馆长在一起切磋技艺,就连我的名字陈福宏的‘宏’字还是高馆长建议我改成现在这个字的呢!”
陈福宏先生所说的古冶区文化馆的高馆长叫高云波,就是我的老公公,1929年生人,他1949年从事文化工作,擅长画画、写字、摄影,是个复合型人才,在所从事的文化工作中,对本区厂、矿、农村美术辅导班采取点、面学用结合的方法,举办了多期文化工作培训班与美术、展览讲座,组织观摩,扩大辅导面,紧密配合区内中心工作任务,组织美术骨干到文化馆内开展阵地服务活动,经常举办各种展览、晚会,培养影响了一大批美术骨干文艺人才。这些人现大都已成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冶区文化馆在全省先进文化馆、站竞赛活动中获得河北省先进文化馆称号,这其中无不记载着高云波老人呕心沥血、无悔奉献的桩桩往事。
1976年大地震后,他组织区内厂矿企业的艺术骨干,利用绘画、摄影、写字等宣传工具,宣传了坚韧不拔的东矿人顽强的抗震精神。走出去,到范各庄村、王辇庄乡等农村组织计划生育、人口普查等中心工作的宣传,搞文艺演出,办橱窗展览,不但自己担纲,还把文艺骨干、绘画人才组织进来,参与小剧场演出和图书阅览等活动。并充分调动区文艺宣传队,厂矿企文艺宣传队采取办舞会、文艺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古冶。1984年和1985年先后荣获市省两级“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三十年以上群众文化工作者称号”。是古冶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情系新闻的二儿媳妇
“东出唐山询古冶,谁个不知马大姐,终年奔波始不疲,自家冷暖常忘却,新闻战线一巾帼,终生无悔为古冶!”这是1994年《唐山劳动日报》通讯员之窗刊登的宣传我的一篇专稿。
1969年,我下乡到玉田县散水头乡戴家屯村,当时在第三医院中医科工作的父亲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到农村后,我体验生活,艰苦磨砺,不久被抽调到大队文艺宣传队,负责编写演唱材料并参加演出,一次到公社演出时,我负责朗诵,甜美的嗓音、字正腔圆的朗诵,一下子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打那以后,我被调到了公社广播站当上了广播员,负责采、编、播,三年的摸爬滚打,我和公社下边十二个大队的农村干部们都成为了好朋友。当时公社有一个副书记经常往《唐山劳动日报》投稿,让我回家时带到报社,受他的影响,我干上了爬格子这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考上了唐山师范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唐山第四十中学任教,1976年被调到了区广播站,当年正赶上地震,在地震棚里一天八次播音,渴了喝点防空洞的水,饿了吃口没滋没味的大锅剩饭,宣传抗震的典型人和事,就连家里盖地震棚都没帮上一点忙,从那时起,我和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一年我在《唐山劳动日报》刊登稿件达200多篇,连续五年荣获《唐山劳动日报》优秀通讯员一等奖。1994年这一年,我被提拔为区广播局副局长,并被评为区级劳动模范。
传承文化薪火的下一代
受长辈们的影响,我的儿子也干上了新闻宣传工作这一行,他扛上摄像机,深入到到厂企、农村等基层录像,放下机子,伏案写稿,也算得上沉得下去的那一拨吧!2010年的夏天,区委组织部急着用党教专题,他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编辑、剪接,连续几个昼夜,迅速、及时地把片子交到领导手中。在汶川地震的日子里,他被派往灾区采访,一路见闻,对他的心灵是个撞击,回传的新闻稿子被唐山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