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来一路踏歌声——唐山市诗词学会侧记
专稿 (记者 施疑)“千年古树立都江,一字一名一典章。图引哲人终是否?只唯银杏郁苍苍。”5月31日,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郭旺周在朋来阁诗社两周一次的活动日,吟诵自己创作的《都江堰之张松银杏》。这天正值市诗词学会成立26周年,十几位会员聚集在一起庆祝“诗人节”。大家依次登台,或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或边弹吉他边“唱”诗词。因为热爱,他们自加入诗词学会起就矢志不渝地继承和创新诗词文化,有的已经坚持了26年。
“2000元经费用了15年,无论条件优劣诗词学会都在坚守。”
“自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就不再教学生写旧体诗,但旧体诗仍然有生命力。所以1988年端午节,我市诗词前辈牵头成立了唐山市诗词学会,弘扬传统文化。”市诗词学会元老之一、现任会长赵育才这样介绍学会的由来。
没有办公场所,没有活动场地,只有募集到的2000元活动经费,然而诗词学会各种活动却开展得如火如荼。平日组织会员去潘家口、京唐港等地采风、创作,重大节日举办活动集中展示成果,油墨印刷的小报《唐山吟草》也创刊了。1989年国庆节学会召开了庆祝建国40周年诗歌吟诵会;1991年“七一”召开了庆祝建党70周年诗歌吟诵会;1996年7月,举办纪念唐山地震20周年诗歌吟诵会;1997年与《唐山劳动日报》联合举办庆祝香港回归诗词大赛……
尽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2000元不是个小数目,可学会精打细算足足用了15年。平时活动几乎不用钱,或者会员自掏腰包,即使大型活动也只提供盒饭。
2006年,诗词学会具备了一定学术基础,又筹集到两万元经费,成立了办公室、学研部、编辑部、外联部四个部门,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学会主要领导有的去世,有的退休离开唐山,经费也花费殆尽,活动几近停滞。这年3月,时任学会秘书长的郭旺周组织几个“死硬分子”,以铁路楼居委会为活动场地成立了朋来阁诗社。天寒时在室内活动,开春后就自带马扎,今天去凤凰山公园,明天到大城山公园,进行“游击”式活动,双周一次,雷打不动。第二年10月,在学会张佗先生的协调下,热爱传统文化的周学文先生提供固定活动场地,“朋来阁诗书画社”正式成立,仍延续双周活动一次的惯例,无需通知,吟友除有特殊情况从不误时。人或七八,或十数,或廿余。远道如丰南、古冶,年岁由而立至耄耋。70岁的古冶区会员孙永堂,每次活动早上6点就出门,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到市区,再倒一次车来诗社,他自称“纯粹是兴趣使然,棒打不回”。
近两年,迁安、丰润等县(市)区的诗词学会活动风生水起,一些文化企业也在为诗词文化发展作着积极贡献,诗词学会又走向了稳定发展。副会长高天祥说:“学会无论高潮还是低谷,因为有大家的坚守,会员个体创作从未间断,诗友间的交流从未间断,对外联系也从未间断,所以学会26年没有散。不容易呀!”
“小学文化的会员出版了诗集,讲座诗评促进会员水平大幅提高。”
市诗词学会现有市内会员百余名,迁安、丰润、迁西、遵化、滦县、唐山市老年大学等团体会员千余人。队伍的壮大源于较低的入会门槛,会长赵育才说,“只要热爱诗词,由两名会员介绍就可以入会。水平低没关系,因为我们有水平高的带。学会就是为了提高诗词爱好者整体水平,曲高和寡没有发展。”会员不仅有中老年人,一些青年甚至学生也纷纷入会。年轻人热爱诗词多是受家庭影响,会员张俊兴上小学的女儿就经常来参加活动,小姑娘诗词写得有模有样,曾被学会会刊采用。
除了自愿入会,学会还积极吸纳在诗词领域有所建树的会员。郭旺周有一次在新浪博客上看到我市的郭凤林诗词写得不错,于是打电话邀请他入会。参加几次活动后,郭凤林觉得学会风气正,气氛活跃,入会后他很快成为骨干,现在是会刊的编辑。
诗词学会主要活动内容是采风创作、命题创作、诗评以及专题讲座。学会经常布置“作业”,会员埋头创作,集中活动时大家各抒己见评诗,每每相聚,总有所得。有一次,学会秘书长王跃东写了一首登山诗:“峰巅渺渺远离尘,风送林涛亦幻真。心内长存敬山意,行来每刻总躬身。”诗友们指出语言不准确,提了好几条意见,让他很难堪。“但诗友们提的都有理,我就改成了‘峰巅渺渺远离尘,风送林涛幻亦真。心内长存敬山意,行来一步一躬身’。不仅不隔不塞,而且有助于意境的典型化。”王跃东说,诗友研讨作品对诗不对人,可以最直接地找出问题,比自我完善提高更快。
通过创作、学术交流,会员们普遍提高了诗艺。孙永堂只读过五年小学,“原来我连平仄、对仗都不懂,入会后有老师教,跟大家的差距才拉小点儿了。”去年,孙永堂出版了诗集《夕阳吟》,收录了200余篇诗文。和孙永堂一样,许多会员都出版了个人专集,或在全国大赛中屡次获奖。王跃东去年参加全国比赛得了17个奖,今年他的《咏胡曾》又获得了“全球华人诗联大赛”二等奖。
会员的成长,离不开学会骨干的汗水。赵印铭说:“入会前我听说赵育才会长在老年大学教诗词,就打电话请他帮忙指点。得知我写的诗都存在电脑里,他来我家一口气看到中午12点,留他吃饭也不吃。”孙永堂说:“宋德春老人功底深厚,理论水平高,给大家提意见一下就点透。年逾八旬的宋老不会用电脑,用笔一句句给大家批改,手写后还自费复印发给大家。”赵宗仁说:“副会长郭旺周对学会倾注了大量心血,募集经费、组织诗社、编纂会刊。会刊来稿有问题的,他都要跟作者商量修改。前几年他得了一场大病,做手术前后还打电话委托别人安排学会活动。”“他是我们的学术权威、精神领袖。”陈永安补充说。
“会员作品走向全国诗坛,为宣传唐山、提升唐山文化品位贡献力量。”
2007年第一期《唐山诗词》,是一本印刷精美的16开刊物,这是诗词学会几经辗转终成正规版式的会刊。它的前身,是油墨印刷的小报《唐山吟草》,后来发展到小册子《唐山诗词》,由年刊到半年刊,又到季刊。现在,《唐山诗词》主要发表唐山诗人原创作品,期发行量700册。这本48页的“诗词集”每期可刊发几百首诗词以及创作心得,为振兴诗词事业、振兴唐山文化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此外,许多会员把作品拿到市外去检验,一大批作品被《中华诗词》《诗词世界》《燕赵诗词》《中国诗词选刊》等报刊采用,很多优秀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蟾宫折桂,扩大了学会的影响力,为唐山争得了荣誉。
不仅宣传自己,学会还通过组织活动,为宣传唐山、提升唐山文化品位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学会开展了以“基层建设年”为主题的创作活动,采访了乐亭县北庄坨村和丰南区东五里屯村,从大量反映农村巨变的会员诗作中精选出百余首,通过市社科联上报到省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在社会科学杂志上刊载,宣传了我市农村新风貌、新气象。为了宣传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学会组织会员到乐亭“三岛”采风创作,选取优秀作品成书发行,增强了“三岛”的文化内涵。学会还与唐钢企业文化部合作举办诗词大赛,并将入选作品结集《铁骨钢魂》出版,不仅推动了诗词文化进企业,也宣传了企业成就,展示了唐山诗人的风采和底蕴。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诗歌开了头,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天没有断绝。我们学会要让诗词传承下去,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得新的生命力。”郭旺周的愿望也代表了诗词学会所有会员的心声。写诗是个苦差事,用孙永堂的话说真是“掏尽心窝绞断肠”,然而诗词学会的会员们却乐在其中,因为每每苦心创作“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有了学会诗友的陪伴和帮助,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如郭旺周的诗中所写:“襟怀大宇写长风,字字心音字字情。诗旅无涯天海阔,行来一路踏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