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记唐山玉田县林西镇立新村党支部书记钱宗权(上)
发布时间:2014/6/27 0:23:33 | 人感兴趣

一位退不下来的好支书

—记玉田县林西镇立新村党支部书记钱宗权(上)

  专稿(本报记者角志伟 王昊 通讯员冯国军 尚书祎 马月)“全体党员、全体村民注意了,我是钱宗权,我年纪大了,老伴儿身体不好也需要我照顾,希望这次选举大家不要再选我了,选出年轻人来担任村书记和村主任……”

  2012年春天,村子又该换届了。投票选举前一天晚上,67岁的玉田县林西镇立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钱宗权考虑自己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通过广播明确表达了自己退下来的意愿,想把支书、村主任的位子让给年轻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你是咱全村人的主心骨儿,你不干咋行呢?”

  “不行,咱们支部不能没有你。”

  “老钱你必须接着干,我们大家相信你、离不开你!”

  ……

  立新村的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赶到村委会,围着钱宗权你一言我一语,说什么也不同意他退下来。在第二天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全村60名党员有59名党员将选票投给了他,只有他自己没有投给自己;全村700多名选民,他也几乎得了全票。就这样,他再次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望着乡亲们一双双渴盼的眼睛,听着一句句热乎乎的话语,老钱的鼻子陡然一酸:“既然大家还这么相信我,我还接着干!”

  是什么原因,让这位老支书深受全村党员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到底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带着这些疑惑与钱宗权及他的家人、同事、朋友和乡亲攀谈,我们的心灵再次被震撼了。

  “是党培养了我,我一生只信共产党并忠于党忠于群众”

  “一生只信共产党”,这句话在常人眼里或许有更多的口号意味。但在老钱这里,它却是一条贯穿整个生命的人生信条。

  老钱是立新村土生土长的庄稼汉, 1963年,19岁的他中学毕业后,回村干起了团支部书记,后来表现出色,在县委抽调工作了3年;1966年,他回村挑起了村支书的担子,面对着一穷二白的村子,他和乡亲们泥里水里一起干,将村里的生产、副业搞得风生水起,令三里五村的乡亲红煞了眼,一度成为县里有名的先进村;1979年,土地承包责任制的风头正盛,他又带着村民干得热火朝天,先后多次获得省、市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老钱被正式录用为国家干部,在镇政府管理计划生育工作,一干又是22年,期间多次获得过全国、省、市、县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党培养了我,我就要忠于党,忠于群众。”多年来,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老钱的办公桌上总会摆放着一本鲜红的党章,一有时间就翻翻看看,时刻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名党员,自己的言行无时无刻地在影响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更坚信,只要有一身正气,就没有踏不平的坎儿,做不成的事!2002年3月初,钱宗权刚好58岁,正准备从林南仓镇计生主任的位子退下来安度晚年。可林西镇的领导一次次找到他,让他出山担任村干部;村民们也一个个也多次找上家门,盼着他回村重挑大梁。当时,立新村是出了名的“上访村”,前任村两委干部由于侵吞集体财产被村民赶下台,村班子集体瘫痪,各种上访事件几乎成家常便饭。有些人还趁机捣乱,在村里放火闹事。一个月内,村里竟失火达38次之多。立新村成了烫手的白薯,谁都不敢接。

  很多人劝钱宗权:“这个烂摊子谁也收拾不了,弄不好就落一身不是,你退休又不缺那几个钱,千万可别犯傻。”但他却认为,“我是一名党员,组织信任、群众需要时,就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危难时刻,老钱挺身而出,担起了村支书的重任。

  钱宗权是一个爱学习的人。特别是担任村支书后,他愈发认识到“打铁先要自身硬”的道理。他把别人聊天、玩牌、看电视的时间全都用在学习和思考工作上,渐渐地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每天的三级党报必看,中央、省、市、县新闻必看,每月两期的《求是》杂志必读。有人说钱宗权哪都好,就是不会玩、不懂“生活”。然而就是凭着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劲,使他对党的路线方针、各项惠民政策、各级文件精神全都了如指掌,成了名副其实的“政策通”。无论哪项工作,他都能从政策上着眼,在方法中落实,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得心应手。

  几个月前,新建的村部要安装玻璃。钱宗权主动让老伴儿在自家做饭,把工人请到家里吃,一吃就是七、八天。镶玻璃的师傅深受感动,对钱宗权说:“我与公家打过无数次交道,像你这样为公家的事自己花钱的还是头一回,请放心,我一定把玻璃镶得最好、工钱留得最少。”这一切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人说,老钱,你这是何必呢?老钱笑笑说,“村里没招待费用开支,到我家吃就是多几双筷子的事,这样也便于工人干活。谁让我是一名党员呢!”

  “宁可一天不挣钱,也得开会见老钱”,一句平常的口头禅,道出了村民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每月的29日,全村三个自然村的干部、群众都会自动聚集到村部,集体参加学习,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听老党员讲革命传统、研读党的政策,并公开村里的财务报表,老钱坐在办公室里随时解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镇干部焦振伟曾感叹道,和老钱打交道这么多年,从没听他发过一句牢骚,说过一句抱怨话。只要一有空,我就喜欢到老钱那转一转,因为每次与他接触,心灵就净化一次。

  老钱组织的党员学习日,不发补贴、无硬措施,但只要是学习日,村党员活动室就会早早地挤满人,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就和“着魔”一样自发准时到场。钱宗权担任村支书12年,党员活动就认认真真地搞了12年。通过学习,大家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服务意识、宗旨意识显著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曾有人向老钱取“聚沙成塔”的经,老钱说:“听党的话,跟党走,把党的方针政策理解透、讲明白就成了。”

  润物细无声。在老钱的带领下,这个往日出了名的上访村,如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安定村,治安先进村、精神文明先进村等一面面锦旗、牌匾挂满了村会议室的墙上。

  “选我投的是信任票,村里和各家各户的啥事我都管,才不会辜负大伙儿的心”

  老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有个信条:既然当了村官,村里的和各家各户的啥事都要管,并且得管好,不嫌烦,不怕累、不畏难。

  2002年钱宗权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立新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没有一家成规模的工厂,耕地全是靠天吃饭的旱地,吃水全是又苦又咸的浅层水。钱宗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要致富,先修路。可村集体收入有限,四十万元的修路费很多村民连想都不敢想。“这样的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哪怕跑细了腿、磨破了嘴,我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为解决钱从哪来的难题,老钱积极到镇里、县里争取资金,并带头将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1万元捐了出来,发动村里的“有识之士”捐款助力。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党员干部、在外经商人士纷纷慷慨解囊,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修路的那些日子,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老钱一头扎进工地中,从进料到平整路基、搅拌、浇筑、保养,一项一项都亲临现场严格把关。村民见他整日整夜“连轴转”,人都累瘦了一大圈,就劝他回家歇歇。他却说:“修路是大事,再苦再累,哪怕晒脱一层皮,瘦掉一身肉,也值啊!”一个多月的奋战,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终于铺展开来。村民们个个喜气洋洋,老党员钱宗路高兴地说:“做梦也不敢想,我这辈子还能在咱们村走上这么平坦的道。”

  12年来,钱宗权每年都带领村民谋划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先后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了排水沟、栽植了花草树木、安装了路灯、发展了沼气池、推广了太阳能,新建了村民活动中心和活动广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他打井、办电、铺设节水管道,将2000余亩旱地全部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同时规划建设了养殖小区和工业小区,发展了一批养殖户和工业企业,群众致富的渠道越来越宽广。

  “小矛盾如果不当回事,耽误了时间,也会变成大问题”,钱宗权不仅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上敢于“亮剑”,也从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矛盾纠纷。

  为解决两家村民间的矛盾,他从晚上一直调解到天亮,直到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为挽救一对夫妻的婚姻危机,他不辞辛劳7赴女方家中进行劝说,终于使双方“破镜重圆”……他常说:“村干部就是人民的勤务员,群众有事找我,你就不能怕苦怕累。”这些年,钱宗权化解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几百件,件件都得到了圆满解决,群众见他真心实意为大伙儿办事,碰上为难着窄的事,第一反应就是找他来帮忙。

  “钱书记做得好,没占过公家半点儿便宜,没和大伙敛过一分钱,我还凭啥去上访呀!”钱国印曾是村民公认的“老上访油子”,以前村干部拦都拦不住,自从老钱上任以来,让他去上访都不去了。

  “我要是去上访就对不起老书记。”李鹏是从青龙县移民到该村的,曾有外村移民户多次串联他上访,都被他回绝了。李鹏清晰记得,当年落户立新村,是老钱带着村民帮他们三户移民盖房子,盘院墙,还把村里最好的土地分给了移民户。“就冲这,咱也不能办对不起良心、对不起钱书记的事!”

  老钱一心一意为村民办事的实诚劲儿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全村实现了连续12年矛盾纠纷不出村。一个昔日上访告状不断的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稳定村、和谐村。

  在这来之不易的成绩的背后,又有谁能计算得出老钱倾注了多少心血呢?

  这些年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清晨都会习惯性地骑车绕着村子转上一圈,随手看看庄稼的长势,打听一下左邻右舍的大事小情。谁家的麦子该浇水了、大棚该卷草帘了,哪家的羊啃了树、牛吃了庄稼,他都一一提醒;听说谁家夫妻吵架、婆媳不和了,谁家有了病人,准备婚丧嫁娶了,他都记在心里,想方设法抽时间关照一下,自己忙得脱不开身,就让村班子的其他成员上门帮忙。为了方便群众有事找他,他每天坚持八点准时到村部办公,每天下午六点回家下班,按点到村委会坐班,一年365天雷打不动。办公桌上,老钱自费准备了烟卷、瓜子、糖块、茶水等,无论谁来,他都热情相让。村民的事虽小,但是在老钱的眼里那却全部是大事。每当村民有事找到他,他都笑脸相迎。有时赶上事急,推开饭碗、撂下筷子就赶到现场。他还向村民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保持24小时开机,哪怕是半夜村民有事请他帮忙,他也会马上起身赶过去。他的手机号被村民们形象地称为“随叫随到的110”。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6 17:48:34,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