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九凤斗艳台下掌声一片
《家有九凤》让青春做主
(王昊) 炮竹声声除旧岁,大红灯笼高高挂。9月18日晚,燕山影剧院内座无虚席,由天津评剧院为本届评剧艺术节奉献的《家有九凤》,以热闹的过年气氛作为开场,九位年轻女演员各具特色的唱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叫好声。
十个女人一台戏
评剧《家有九凤》是著名剧作者李汉云、贾文琪根据高满堂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该剧讲述了家住听雨楼的初老太历尽沧桑养了九个女儿,人称“九凤”。初七凤支教五年,与那里的乡亲和孩子产生了不可割舍的感情,并和当地的乡村教师卫平产生了感情。当初,七凤回城省亲并要求重返西部时,在初家产生了戏剧性的波澜。几个姐妹对初七凤的行为各持观点,初老太最初也反对七凤的举动,但通过与女儿的交流,深深地理解了七凤,并说服自己的女儿们支持七凤的爱心行动,使初家的这场波澜得以平息,达到了家庭的和谐,母女共襄捐资助学义举。
“把十个女演员拴在一个戏上,在全国的评剧舞台上是不多见的,而且这部戏是满台青春。”天津评剧院院长蒋连生亲自带队参加本届评剧艺术节,他向记者介绍了《家有九凤》的十位女主演全部由该院的一批年轻演员亲自担纲,这些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演员们不仅是第一次排演这样的现代戏,而且她们也是首次参加中国评剧艺术节。为了帮助这些年轻演员们更好把握角色,天津评剧院特别让表演经验丰富的国家一级演员夏霞、刘凤华,国家二级演员郑春林分别为她们说戏,使这些初次接触现代戏的演员在表演上有了很大进步。
评剧众多流派同台呈现
天津评剧院为了能够排出一部风格独特的《家有九凤》,将电视剧和高满堂小说描写的故事发展主线进行了提炼,并把该院著名的各派唱腔设计者汇聚一堂,老艺术家们各负其责,单独指导年轻演员学习唱腔,所以在这部戏中就出现了评剧各种流派纷呈的唱腔。
“我当时设计唱腔的时候,也是顾虑重重,因为在一部戏中要出现多个流派的唱腔,这在以往的剧目中是没有先例的,设计出来好听则罢,要是不好听可是砸自己的牌子。”樊继中作为天津评剧院的唱腔设计者之一,他多年来走南闯北为全国各大评剧院团设计的唱腔已不计其数,这次为《家有九凤》设计唱腔却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那就是如何把各流派的唱腔融为一体,他说,这部戏我通过“九凤”及“初老太”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着手,因人而设计出“白派”、“新派”、“张派”等九大派别的唱腔,让观众既能通过视觉感受这些人物的不同,又能通过听觉来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情。
传统的评剧,现代的气息
时而正对观众唱出大段的悲情,时而将一段舞蹈“零距离”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家有九凤》的舞台设置为T型,给观众一种全新的“镜头推拉”感觉。天津评剧院著名导演谷奎林独具匠心的舞台设置,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部戏虽然是现代戏,但不能失去传统评剧的特色。”谷奎林认为,导演好一部评戏既要继承传统的东西,还要有选择的吸收借鉴其他剧种的优秀特色以为己用,从而让评剧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满足并赢得越来越多观众对这一剧种的喜爱。
“我们这部戏主要目的是为培养新人,同时也为了培养年轻的观众群,因为年轻观众关注年轻演员,这样能够形成一种互动。”蒋连生认为,观众是剧院的衣食父母,只有不断地发展新的观众群,才能够让评剧这一传统戏曲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自2008年《家有九凤》呈现舞台以来,不断精雕细刻,边演边接受广大观众检验,已连续演出50余场。在此期间,该剧本曾获得了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通过舞台的实践观众反响强烈,一致评价该剧满台青春靓丽,演员表演流派纷呈,不愧为一台“排得起、演得起、看得起”的剧目,谈起对这一剧目的未来打算时,蒋连生院长希望以评剧节为契机,日后将这一作品打造成为该院的精品之作,争取能够摘得更多的大奖,为该院塑造出一部新的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