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驴友“冈仁波齐转山”之旅15
历时两天半完成转山之旅


专稿 从卓玛拉山口下降到沼泽地后,我们一直沿拉姆曲克河谷行走。10时许,我们碰到两位磕长头转山的藏民正在路边休息,其中戴眼镜的那位藏民已60多岁,是第一次磕长头转山,以前步行转过。他出发已经16天了,很疲惫的样子,记者给了他一瓶饮料。
半小时后,我们又碰到一位20多岁、正在路边休息的姑娘,她的额头沾满尘土,后面是两名磕长头前行的老年藏族妇女。这位姑娘说她们是附近改则县人,已经在转山路上走了整整20天。她指着其中一位老年藏族妇女说是自己的姑姑,已经66岁了,又指着自己的右肋说:“她这里痛,我在等她。”
再往前走,还碰到6名一起磕长头转山的藏民,他们在滚滚红尘中抬起头的瞬间,记者把一瓶水摇晃一下放在前面。还有两位普兰县的藏族姑娘,一位20岁、一位24岁,路过时问我们有没有水。前面已接近宗嘎村出口,离塔尔钦村约4公里,我们把保温壶里的水全部倒给了她们(图①)。
11时许,我们离开宗嘎村出口,看到了塔尔钦村,以及不远处白雪皑皑的纳木那尼峰。虽然脚步有些迟缓,但并未到强弩之末,更重要的是手机有了信号,可以让先期抵达的同伴们把饭菜准备好。“狼眼看世界”因在过卓玛拉山口时打了滑梯,屁股后面的裤子上留下了磨损的大洞。塔尔钦村内已有卖各种水果的摊位,还有年轻藏民青睐的台球桌。
13时30分,我们的冈仁波齐转山之旅历时两天半终于完成了。记者感觉体力仍有剩余,看到另外几个驴友在路边迎接时兴奋地冲刺了20米。一路上,记者几乎一直闷着头行走,不敢有额外体力消耗的“造次”,是因为牢记一位教练的话——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把自己的兴奋点调整到总决赛冲刺的那一刻!
记者体会,除非遇到极端恶劣的天气或身体有恙,“冈仁波齐转山”对于体力正常、年龄适中的普通驴友来说并不难,几乎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应牢记的是尽量减轻背负,背包里只装上两瓶“救命水”及一件应付突发恶劣天气的羽绒服即可,尽量把转山时间安排为两天以上。
午饭时得知,“阿黑哥”与小徐前一天下午五六点钟回来,“长乐狼”与“天狼”是晚上8点多回来的。“长乐狼”说,一位邢台驴友发烧39.5℃,最后约10公里时被救援车接了回来。还有好几个驴友在最后十公里左右“折腰”,被车接了回来。需要注意的是,这条转山的路禁止社会车辆驶入。最令人佩服的是一位山东莱州的驴友,他当兵时膝盖被刺伤过,走在前面的同伴与他失去联系,已经报警,他竟然一瘸一拐地走了过来。
当然也有使人唏嘘的事,一位女孩前一天凌晨从止热寺出发时,因为没带头灯、手电,死缠着“长乐狼”反复念叨:“姐,我就一直跟着你混了。”结果天色稍亮,这位小妹没打招呼就销声匿迹了。
午饭后,我们驱车赶往札达县。汽车驶出10多分钟,从车窗里看到西侧“冈仁波齐”最美的容颜——露出金字塔般的标志山形,隐约的佛教里的万字符。据说那是天然形成的雪梯,的确神奇(图②)。记者已走过国内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大多数地方限于时间、财力等方面只能说“一生一次”,那就尽力铭记、时时温习之,留下难以磨灭的人生怀想。
汽车很快离开219国道拐入通往札达县的盘山道,这里海拔大多在5000米以上,车窗左侧的喜马拉雅山脉如影随形、连绵不绝,成为横亘在天边的一道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