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电力百年”有奖征文
儿时的电线杆和电瓷壶
专稿 黑黑的桐柏油漆成的木制电线杆,威严耸立在乡间小路和大街小巷;电线杆上端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数组电瓷壶,拉起纵横的电网,将电输送到四面八方。这就是我儿时对电及电线杆、电瓷壶的最初认知。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的老家滦南曲店用的还是煤油灯。依稀记得和父母去老家看奶奶,到了晚上我吵着要开灯,大人们哄了又哄,告诉我这里没有通电,只有煤油灯。咋没电?就是因为没有电线杆和电线杆上那呼呼作响的电瓷壶。
说起电线杆上呼呼作响的电瓷壶,我至今难忘。儿时春夏之际,我坐在自家的院内,在长辈们的指点下认识了北斗星,知道了流星雨。胡同里的电瓷壶在风的作用下时而发出悦耳的浅唱,电瓷壶发出的声音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说明风也愈来愈大了。大人们这时就会说:起风了,回去睡觉吧。带着眷恋不舍,听着电瓷壶时高时低的呼叫声,我慢慢进入梦乡。
冬天,刮西北风时,我独自走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电线杆上的电瓷壶和着西北风的呼啸发出很吓人的呜呜声,这声音盘旋在旷野,回荡在胡同。没处躲也没处藏,我只有硬着头皮使劲儿往家跑,越跑越觉得身后有个怪物在追赶着自己。
电瓷壶咋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带着童年的好奇,我追问大人。他们告诉我,这是风与电瓷壶摩擦产生的共鸣,由于风力、风速和风向的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尽相同。
当时,我惘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释然。但电瓷壶留在我心头的呼呼作响的声音却始终挥之不去。
不知从何时起,当初的那些木制电线杆被更高更粗的水泥电线杆代替,水泥电线杆上没有了电瓷壶,取而代之的是金属器件,我再也听不到电瓷壶发出的呼呼声了。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市的电力事业与时俱进,电力设施不断更新。特别是随着城区道路改造扩建,过去杂乱无章、阡陌纵横的电线全部进入地下,一座座豪华气派的中华灯矗立在道路两侧。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的夜空被妆点得宛若星光灿烂。
别了,电线杆、电瓷壶,还有胡同里电线杆下那一盏盏幽幽发光的电灯泡。
(于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