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电力百年”有奖征文:电力改变家乡面貌
我的老家在玉田县南部低洼地区,被当地人称为“下洼子”。那里处于九河下梢,每到雨季常常沥涝成灾,被人们戏称“蛤蟆撒尿也成涝”。
家乡的土质疏松,挖不了水井,人们只能吃河水。不发水时,河水清澈,水质还不错;发水时,浑浊的河水夹杂着各种漂浮物与地面积水连成一片,看了就让人作呕。可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把这样的水储存在水缸里,放上大把的明矾把水变清,用它解渴、做饭。
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当地人都想逃离这个地方,外地人更不愿意到这里来,所以当地姑娘都想到外地找婆家,小伙子找对象更是十分困难。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线架到了这块土地上,才使这里的面貌真正发生了改变。国家在这里修建了几座扬水站,每当洪水来袭,强大的电流驱动着大型水泵,短时间就能把地里的积水排进河道、泄入大海。危害一方千百年的水患从此消除,我们“下洼子”的百里沃土成了著名粮仓。
如今,我们那儿的庄稼年年丰收。特别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村民都吃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吃河水、坑水成了永不复返的历史。
过去荒凉、贫穷、落后的“下洼子”如今成了富庶的天地、幸福的乐园。家乡翻天覆地的巨变,根源在变水患为水利,水患变水利的根本还是电力的功劳。(王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