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颁布,我市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在2013年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排名中,我市一直处于后十位,中度、重度污染天气比例大幅增加,甚至连续出现严重污染情况,形势十分严峻。唐山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只有把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作为长期而艰巨的经济和政治任务,科学统筹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确保稳中求进,不断开创沿海强市、美丽唐山建设新局面
化解过剩产能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条件。我市的发展是中国重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唐山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传统的污染行业联系在一起。鉴于当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环境治理的重点都集中在化解过剩产能上,我市应成立专门的环境质量评价机构,对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的污染源进行梳理,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要求,分段解决污染问题。第一阶段应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化解过剩产能。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通过搬迁、改造、拆除等方式对现有企业进行分类处理,确保我市空气质量在短期内有一个根本好转,为“治本”挤出时间。第二阶段应以企业为主导,自发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根据当前市场形势,减少基础设施领域的过度投资,压减重污染行业的生存空间。建立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落实减排责任,支持企业主动的退出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形成政企共同化解过剩产能的良好氛围。
实施政策引导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动力。市委、市政府应依据2013年10月我市颁布的《唐山市2013-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作用,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更大推力。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倾斜。我市到2017年全市煤炭消费量要比2012年削减2560万吨,炼铁净压减产能2800万吨,炼钢净压减产能4000万吨,分别占全省的63.5%、42%和59.5%,进行如此规模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淘汰过剩产能,势必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建立新的产业体系过程中,我市应在高新园区建设、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寻求上级政策支持,加快形成支柱产业;在化解落后产能过程中,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内配套资金,以减轻因淘汰过剩产能给财政带来的冲击,使我市度过转方式、调结构的难关。二是构建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体系。大气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层面。虽然目前我市已经确定了总路线,但在具体实施方面仍有政策盲区,使部分企业有空子可钻。我市应把大气污染的监管、烟尘污染的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建设扬尘污染的防治等内容系统地上升到法规层面,使违法违规的“高成本”足以警示和震慑当事者。同时加快信息公开公布、社会参与、碳交易和环保基金等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三是完善各县(市)区指标评价体系。从2014年1月1日起我市开始公布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排名,这对各县(市)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督导作用。当务之急应尽快理顺大企业与属地政府、县(市)区与市直部门之间的权责,形成责权清晰、上下联动、监管到位的管理格局。还应加大对钢铁、水泥产能较大县(市)区的治理和扶持力度,实现个县区均衡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是把握环境治理契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我市的节能减排产品的消费市场同样巨大,但这个巨大的市场几乎全部被外省市的企业占领,我市鲜有环保方面的先进企业。在环境治理和转型升级这个大环境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正是二者的结合点,在突破我市污染困境和建立新的经济支撑点上意义重大。我市在传统污染行业方面发展快,应立足于在这些行业积累的治污经验,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我市的发展短板,仅占全市GDP的30%左右,而且房地产行业占有很大比重,相比于我国沿海“第二梯队”城市差距很大。大连服务业占GDP比重达45.5%,青岛的服务业所占GDP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已经达到48%以上。我市在发展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促进市场自发配置,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运营环境。信息技术产业在当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没有最迅捷的信息传递,服务业难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获取的速度,将决定着机遇的把握与流失。在政府推动服务业发展中应把信息产业作为第一重点,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开发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实践表明,智慧产业的发展能有力推动城市发展,在减少大气污染、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方面均可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东南亚小国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715.8平方公里,人口达531万,其环境压力巨大。在经济发展初期新加坡主要以钢铁、炼油和化工为主,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但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点,科学利用资源,着力保护环境,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花园城市”。我市在推进智慧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从发展智慧产业及其集群入手,通过“两化融合”,开发大数据,加速传统产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整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升级;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扶持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发展,发挥大企业、大集团所形成的企业群体效应,构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从而使智慧产业在环境治理与经济转型中实现升华。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保障。应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应不断强化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环境保护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应完善细颗粒物监测体系、重点区域灰霾监测体系、动态监测体系、监控考核体系,加强数据传输与网络化质控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机制。应加大市县级预算内资金对蓝天工程重点项目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多渠道引导全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蓝天工程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抽查和考核机制,确保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并根据考核情况实行问责制和责任追究。
(宋欣泽 作者单位:市委市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