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交大的故事
“唐院”学习生活回忆
唐山学院:根在交大寸草春晖
专稿 (李景岱口述 本报记者徐喆整理)1961年,李景岱从唐山一中考入唐山铁道学院桥梁隧道系。当时的“高考”还是全国统一招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分理工、农医、文史三大类,唐山铁道学院是全国60所重点高校之一,学制五年。李景岱本应1966年毕业,但由于“文革”的原因,他在唐山铁道学院度过了7年的青春岁月。1968年,他被分配到铁道部沈阳桥梁厂,1977年他回到唐山,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分院工作,2000年,作为高级工程师光荣退休。
忆当年,李景岱记忆犹新:唐山铁道学院(以下简称“唐院”),当地老百姓习惯地称其为“交大”。当年入学,学校由本部(主校区)、一分部和二分部三个校区组成:一分部与本部有老京山铁路相隔,由吉祥路道口相通;二分部与本部均在老京山铁路以西,其间有石庄居民区相隔;三分部则是入学后约在1963年期间在唐山西郊扩建的,与本部有铁路专用线相连接。李景岱说,当时他在一分部、本部、三分部都曾学习过。
当年,桥梁隧道系共招生四个班,每班约30至35人。入学后,李景岱和其他新同学先在开滦唐山矿下井,到井下大巷“认识”隧道,再到滦河大桥“认识”桥梁基本情况,最后在唐山车站(今南站)了解铁道线路、站场基本情况。对铁路、桥梁、隧道有一个大致了解后,他们就开始在一分部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两年后,1963年,他们就去京张铁路南口至八达岭区间进行地质实习。
1964年,铁道部决定将唐山铁道学院迁往西南。校址选在了峨眉山脚下报国寺附近,于1965年开始筹划建校。
为了加强与地方政府的相互了解,1965年1月,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决定桥61届在校学生赴四川省峨眉县参加地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清理阶级队伍,简称“四清”),于是他们背起行装,奔赴峨眉,李景岱也首次踏上了巴山蜀水。任务完成后他和同学返回峨眉修整时,还在报国寺受到正在西南视察工作的铁道部部长吕正操的接见。新学期开始后他和同学到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厂进行“现场教学”:边上课,边实习桥梁制造。在这里,李景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山桥厂的现场教学结束后,李景岱和同学又背起行装,奔赴成昆铁路工地现场教学,主要是学习桥梁与隧道设计、施工。当时,教学点选在四川汉源与甘洛之间金口河附近大渡河大桥工地和乌斯河隧道工地。李景岱等先是在乌斯河隧道学习。工地地质构造独特,在山体中间有一条与隧道垂直的断裂带,宽约五六十米,号称“一线天”,因两侧山坡上猴子等动物活动多,会不时有石块滚落,所以只要一出工棚就必须戴安全帽。
李景岱所在班的教学重点是在大渡河大桥工地。李景岱记得大渡河大桥是一座主跨为144米的钢桁梁桥。当时,几十个男同学住在一个双层通铺大工棚,隔壁是女同学宿舍,旁边就是桥梁教授钱冬生和辅导老师的一间宿舍,另有食堂和教室,都是简易工棚,大桥工地就在附近。因地形复杂,施工便道在河流左岸,而施工场地全部在右岸,为了在施工期间跨越大渡河的方便,施工单位在河上架设了一座悬索吊桥。白天上桥梁设计与建造的课程,现场实习。晚上躺在宿舍仍能听到大渡河哗哗的流水声。经过3个多月的现场教学后,同学们再次回唐,放最后一个寒假。
1966年3月,他们开始毕业设计,经过简短准备后,他们桥梁和隧道两个专业又回到在建中的成昆铁路搞现场毕业设计。李景岱所在的实习小分队共17名男同学从成都乘卡车向工地出发,第一天,从成都出发,在雅安住一晚;第二天从雅安到石棉,在石棉县城住一夜。在到达石棉县城之前,需跨越大渡河悬索桥,桥头有持枪解放军站岗,十几人全部下车步行过桥,过桥后不远就到达石棉县城;第三天从石棉县城出发,经过3天的跋涉到达喜德县泸沽两河口工地——毕业设计现场。在施工现场进行勘察设计工作的是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天津)的部分工程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该段铁路的线路、桥梁大致情况和现场施工情况,又诚恳告诫了同学们,当地为彝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如何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要大家加倍注意。在实习现场进行毕业设计期间,他们还到西昌邛海湖畔的铁道兵西南铁路工程指挥部去拜访,学习、了解工程情况。
就在李景岱他们毕业实习、设计紧张进行并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之际,“文革”开始了。“唐院”师生分成了两大派:一派回唐闹革命,一派在川闹革命。自此学校处于“两地闹革命”和全面停课,建校也处于停工状态,至1973年全部迁至峨眉山,历时近8年之久。
一晃半个世纪就过去了,令李景岱感慨万千:“现在,这些人有的斯人已去,健在的也年逾古稀,但回忆在唐山铁道学院的大学生活却历历在目,终生难忘,倍感珍贵,特别是‘老交大’的优良校风和严谨的学风更值得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