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小客厅”折射为民大理念
专稿 (盘和林)机关单位往往习惯于上班开门、下班关门,把在非工作时间提前来办事的群众挡在机关大门外,让群众在门外等待,甚至挨风吹日晒雨淋,产生了距离感。为消除隔在干群鱼水关系之间的“大锁”,广西扶绥县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县司法局服务大厅设施,把服务大厅当成群众自家的“客厅”来用,有效解决了机关“门难进”问题。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副主任王秦丰曾高度评价这一做法,认为“早上提前半个小时开门,中午不关门,让非工作时间提前来办事的老百姓有地方休息,拉近党群、干群关系,这一做法可以在有条件的单位推广。”(7月16日《左江日报》)
如果问“你是否有过‘苦等’机关上班的经历”,想必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肯定的。笔者曾去某城市办证,由于堵车,到单位时离上午下班时间只有十来分钟了,结果工作人员说让下午再来,很快便锁门而去。无奈之下,我在大热天里逛了三个小时的街,直等到下午3点多才疲惫不堪地办好。当时我就想,不必奢求窗口单位加班加点为民办事,如果单位大厅若中午对外开放,让外地前来办事却没有赶上上班时间的人有个地方歇歇脚,也不失为为群众办了件实事。
客观上讲,随着八项规定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三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能否超越常规公务层面,给群众提供更全面更人性的公共服务,依然在相当程度上考验着政府服务群众的水准。例如群众办事时上厕所方不方便、口渴时有没有水喝、疲惫时有没有个小地方坐一坐……这些小事看似不值一提,但如果政府在服务群众过程中缺乏带着公共意识、民生视角、人道情怀去体谅、关心基层群体的各种难处,就很容易让干群关系产生距离感、陌生感。其实从某种角度讲,细微周到的人性化服务也是常规政务的必要组成部分,做到位了,会给政府、干部形象加分,也会赢得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或许正因如此,扶绥县“温馨便民之家”受到前去办事群众的一片好评。“不上班也开门”,免受在门外日晒雨淋之苦,桌椅、茶几、书本、电视、风扇等一应俱全,这种把大厅当成“客厅”来用、把群众当成“家人”来看、把民事当成“家事”来办,彰显了职能部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可贵理念。“小客厅”的出现,不仅有利于破除人们对机关单位“门难进”的刻板印象,更通过人性化服务的“门好进”,让2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党群、干群之间的人为隔阂乃至心理距离因此无形中被化解、拉近,从而使小“客厅”在全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大考”中发挥了“大服务”的作用,交出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践行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衡量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标准有很多条,但最根本的一条,始终是群众满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