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多举措助老区村脱贫致富
(刘健体、姜松、周占领)近年来,丰南区不断加大投入,加快老区村建设,促进老区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2013年,全区30个老区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00元,较上年增长25%。
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针对大多数老区村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情况,不断加强农田水、电、路建设。不断提高土地抗灾能力,在东部老区村重点进行打井和节水灌溉,南部和西部老区村重点进行河渠、鱼虾池排水设施改造,确保农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目前,这区已为钱营镇史庄子打农用机井16眼,安装农田节水管灌28000米,配套潜水泵37台,架设高低压线4500米,电力增容300千瓦。为柳树瞿阝 镇戟门村疏通大小河道15000延长米,上变压器14台,打井11眼,架设高低压线4000米,修闸涵桥12座,建成了2000多亩高标准稻田,2500亩养殖水面。
推广先进技术。这区积极开展“科技进老区村”活动,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重点进行了东部蔬菜大棚提温、微喷灌技术试验,西部鱼虾混养和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其中,钱营镇后打弓村在农业、科技部门的帮助下,引进推广了多个具有早熟、抗病性强、坐果率高的蔬菜新品种,建起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生产协会。经过反复培育,他们种植的青椒、黄瓜、西红柿、尖椒四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蔬菜园区被命名为省级蔬菜标准园、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蔬菜园区的发展,加快了村民致富的步伐,2013年,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0700元,较上年增长25%。
发展特色产业。这区依据市场需求,不断突出特色、优化品种,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结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的生产合作方式,带动老区村致富。这区在王兰庄镇么家庄村积极推广了罗非鱼、白鲳鱼与南美对虾混养,目前,该村温室大棚水面亩产鱼5万多公斤,比露天水面2000公斤有了大幅度提高,并向本地养鱼户提供鱼苗200万尾,每亩收入10万多元,实现了育苗、养鱼、储鱼的链条式发展。2013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比上年增长14.1%。
带动创业创新。这区鼓励老区村自主创业,充分发扬革命老区艰苦奋斗的战斗精神,实现老区村产业村貌双提升同发展。大新庄镇杜林村在2011年确定为老区重点帮扶村以后,党支部通过组织开展忆历史、颂光荣、讲奉献、建家园活动,激发了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在区住建局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该村积极筹措资金,确定了513亩林木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引进了平菇和黑木耳,并建起了日光温室,实现了规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