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芳:写作让心灵废墟重获新生
专稿 “把苦难视作上天的锤炼,坦然面对一切,心灵就会有自由。”这是轮椅诗人杨玉芳的真实写照。38年来,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与磨难抗争,在劳作间隙创作诗歌、剧本,感恩着社会大爱,他的生活也因文字充满着诗般色彩。
杨玉芳是原开平化工厂职工,38年前的大地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腰椎神经严重受损、腰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震后,杨玉芳因为伤势严重被送到江苏南通医院治疗,后又辗转到沧州,最终回到唐山截瘫疗养院。
大小便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高位截瘫患者来说是每天中最难的事情,下肢没有知觉,大小便完全不受控制,方便时想用力但是力气却不知道用到了哪里。杨玉芳这样诉说当时的心情:“那时候的我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万念俱灰,曾给医学研究院写过信,希望他们将我的身体用来做解剖研究,因为身体残疾让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痛彻心扉的绝望感受正如他的诗《真情温暖在心间》所描述的那样:“地震后,当我确切地知道截瘫的定义时,我傻了,我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更不知道,我还能活几天。那一瞬,当我完全清楚了截瘫的后果时,我哭了,我用双手疯狂地捶打着下肢,诅咒震魔为什么不把我和亲人一起带走。”
1984年,杨玉芳成了家,爱人高志宏也是地震截瘫伤员,两人走到一起非常不容易。杨玉芳说:“正如‘瘫’字,上面一个病字旁、下面一个难字一样,在所有的病人中,也许我们截瘫病人成家是最难最难的。的确,两个都有残疾的人要支撑起一个家谈何容易?做饭、买菜、出门购物、料理家务……除了睡觉,所有的事都要凭一双手转动轮椅吃力而艰难地去完成。1年,5年,10年,20年,30年过去了,杨玉芳和妻子相濡以沫,真情不减。
1981年,杨玉芳住进唐山截瘫疗养院,与伤员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希望和意义。在大家的鼓励下,杨玉芳开始拿起笔来写作。结婚之后,杨玉芳的创作更是一发不可收。妻子高志宏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真情温暖在心间》《见了你们格外亲》《爱之歌》等原创诗歌都是两人有感而发的创作。30多年来,杨玉芳和爱人共同创作了百余首描写震后截瘫患者心路历程的诗歌,这些诗歌让人体会到的不再是“7·28”的震痛,而是一种乐观、感恩、大爱与生命的坚强,夫妻俩也以此形式表达他们多年来对社会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后来,杨玉芳加入了唐山市残疾人艺术团,主持、朗诵、唱歌样样精通,作为文艺爱好者,他觉得自己在那段时间里领悟到了生命的快乐和价值。
现在,高志宏已经退休,但仍在截瘫疗养院发挥着余热,而杨玉芳则在新华道繁华区为过往行人配钥匙。他每天坐在残疾人专用车上,一坐就是6个小时,车上放着各种各样配钥匙的工具。杨玉芳说,挣钱不是他的目的,靠自己的双手为别人服务才是他快乐的源泉。杨玉芳将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利用配钥匙间隙写诗、写歌,到老年大学再学习……记者在百货大楼附近看到他时,他正拿着ipad写剧本。他告诉记者,最新创作的30多万字的电影剧本《凤凰吟》正在最后修改中。
已是正午时分,实在不能再打扰杨玉芳了。临走前,他动情地吟诵了那首歌颂美丽家乡的《赞南湖》:“水光山色一湖中,花娇柳媚鸟争鸣。莫道马良神仙笔,欲画仍需十年功。”
又是一年“7·28”,杨玉芳又要和妻子去地震纪念墙看看,去看望从未见过面的岳父和婆婆,他们要告诉亲人,两人生活得很幸福,也要给他们讲讲唐山的巨大变化。
(记者 田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