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的思念
——7月28日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见闻
专稿 (记者 王蓉辉 王昊)“一、二、三……是这里了。”
2014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8周年纪念日。在地震遗址公园高大的遇难者纪念墙下,低沉的喃喃声回旋萦绕。耳畔听到的最多的话语,就是这一声声寻找亲人名字的特殊呼唤。
一束束素洁的鲜花摆在墙下,一片片含泪的目光升起、寻找,最后停留在黑色大理石面上镌刻的名字上。白发苍苍的老人,步履沉重的中年,还有阳光花季的少年,提供帮助的大学生志愿者,甚至是素不相识的外地来唐的游人,都在这一刻凝神伫立,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思静静地释放出来。
清晨五点多就有市民来祭奠
清晨6时50分,记者乘游1路车来到地震遗址公园,公交车进站时,几乎所有的乘客都在这一站下车。
走进遗址公园,低沉的曲子在空中徘徊,顺着茵茵绿草地上的甬道,走到肃穆的地震遇难者纪念墙边。这里已经有不少来祭奠的市民,寻找亲人的名字,然后献花、鞠躬,低头默思。淡淡的花香在清晨的薄雾里飘扬,寂静中,偶尔会传来一阵哀恸的哭声。一位大妈在献完花后,就默默地坐在纪念墙边的台阶上,凝望着刻着亲人名字的那个方向。
在一面纪念墙下,静放着一个不大的镜框,上半部镶嵌着一张年轻妇人的黑白肖像,下面是丈夫张志远手书的献给爱妻李桂珠的一首《蝶恋花》——
月影西斜辉满楼,凝望长空,凭添无限愁。三十八载情未了,梦会阳台催人瘦。 地覆天翻故乡变,旧貌新颜,再向梦中唤。不羡梁祝化蝶飞,来世再作鸳鸯对。
照片、题诗、镜框都是手工精心装裱、制作的,安放在一个硬纸板做的小小奠台上,还别着一束淡粉的绢花。路过的人们都会驻足细观,久久无语。
“墙前挥洒相思泪,花里藏诗为诉情。”“妈妈,你在天堂好吗?我们想你。”渐渐多起来的鲜花丛中,夹带着一张张小卡片,写着一首悼念的小诗,一句怀想的心里话,寄托着对震亡亲人无限的思念。
“啪!啪啪!”击墙的声音在清晨的遗址公园里分外清晰。记者看见,一位60多岁的大妈在寻到了亲人的名字后,忍不住用掌心一下下拍在那个名字上,周围的人们纷纷垂泪。
询问一位正在值勤的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她说:“今天五点多钟就有市民来祭奠了。”
这里安放着曾经无处寄托的思念
前来祭奠的市民中,许多是满头华发、步伐蹒跚的老人,38年前的大地震中,他们或失去了父母,或失去了爱妻、丈夫,或失去了儿女。那时的他们,都正值壮年,从废墟中挣扎出来,许多人都是来不及擦干身上的血痕,强忍住失去亲人的悲痛,很快就投入到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工作中。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的奇迹,平复创痍,重建家园,新唐山建设的功勋册上,永远记载着他们的奉献。
在纪念墙边,一位坐着助步车的老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他已经在那里呆了很久了。这时,有一对老夫妻走过来,在他的身后停下,找到亲人的名字后,丈夫走到墙边,放下一束白色的菊花,妻子突然失声痛哭,口中叫着:“闺女啊!”那位坐助步车的老人吃力地站起身,拄着拐杖走到这对老夫妻身边,无言地拍拍二人的肩膀,以示安慰。
有人与老人打招呼,“您老自己来啦。”与这位老人攀谈,他告诉记者,自己名叫赵明彦,是文化系统的退休干部,今年80岁了,地震中失去了大女儿和大儿子,半年前老伴去世,临终时嘱托他:“别忘了孩子们,没事你就去大墙那儿看看。”往年都是老两口一起来,搬个小板凳,在这里坐上半天,与孩子们说说心里话。今年他自己来了,他要告诉孩子们,他们的弟弟一家很孝顺,大孙子已经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了。老人说:“政府建了这处纪念墙真好!以前我和老伴都是到纪念碑那儿祭奠,这儿建了纪念墙后,我们也没查电脑,到这儿一下就找到了,肯定是和孩子们心灵相通啊。唐山大地震后,死难者都没能留下坟地墓碑,心里总觉得没有个寄托,现在我一年总要来个几回,心里的念想终于有了落脚的地方了。”
外地游客:内心的震撼无法描述
“让我再看你一眼,看你那流满泪水的脸……”一声声哽咽的萨克斯和小号的乐曲,打破了嘈杂的声音,一对年逾七旬的兄弟,面对着地震纪念墙,一遍遍吹奏着《让我再看你一眼》。
“我是三年前回到唐山的,每年都会和弟弟来这里,纪念弟媳妇和小侄子。”72岁的于先生作为哥哥,自从哈尔滨回到唐山后,每到7月28日这天,他都会和弟弟商量一首排练好的曲子,来共同为弟媳妇和侄子演奏,看着留存在墙上的名字,哥俩演奏完不禁抱头痛哭。38年来,哥哥永远抚慰着弟弟,虽然现在岁数大了,老哥俩一有时间就到凤凰山公园和朋友们玩乐器,幸福地安度着晚年。
不能忘记,大地震中,唐山人不但自救,还在第一时间救助身边的邻居、工友、朋友,而在远离地震的日子里,幸存的人们也不会忘记那些不幸罹难的人。从束着鲜花的根根绸带上,不仅可以看到写有亲人的名字,还能看到这样的字迹:“献给邻居”“献给挚友”,让人感受到人世间的永恒的真情大爱。
在人群中,记者碰到4个远道而来的年轻人,他们从浙江到唐山来旅游,得知这个特殊的日子后,特意赶来拜谒。他们告诉记者,自己内心受到的震撼几乎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时间已临近中午12点,前来哀悼的市民依然很多。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不停地为前来祭奠的市民打出姓名所在位置的纸条。“最近三天,公园平均一天两三万人,有些外地的人也纷纷来此纪念亲人。”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郑湘军主任介绍说,他和同事们一到7月28日前后,每天早晨不到七点就上岗,为前来祭奠的市民服务。
志愿者队伍中还有远道而来的大学生
在纪念墙下,往来穿梭的人群中,肩披志愿服务标志的志愿者们,成了祭奠队伍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不时为咨询者寻找着墙体上的姓名,搀扶着行动不便的老人进出,每位志愿者身上都汗流夹背。
“我们是沈阳大学经济学院的学生,这次来了14名同学,来参加志愿活动,其中4名是唐山人,其余都是从内蒙古、河南、黑龙江过来的同学。”李强是沈阳大学经济学院的志愿者,他说是从唐山的同学口中得知了那场发生在1976年的大地震,被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唐山精神所感动,于是他和同学们决定利用这个暑假,在“7·28”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到唐山来作志愿服务。他们两天前刚到这里,还没来得及参观公园,就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的队伍中。
“我看的眼睛都花了,有时找不到我也着急。”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刘丽,自从早晨七点半就到这里了,临近中午,她自己都记不清楚为多少人寻找名字了,强烈的日光有些刺眼,跑前跑后的一上午,让她看上去略显疲惫,而只要有咨询的人,她都会打起精神去做好服务。
“我们组织了200批次的志愿者,每批次50人,这些志愿者主要来自于大中专院校的学生。”郑湘军向记者介绍,公园的志愿者队伍,已经形成了常态化,只要这里有活动,就会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
现在,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墙上逝者的名字,已经可以通过手机查询了,而且在唐山防震减灾信息网上,也能随时免费登记为地震遇难者镌刻名字。这座每年接待300多万人次的纪念公园,已成为唐山抗震精神的象征,诠释着唐山人民38年来不屈不挠的奋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