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农村存在村干部“空巢”现象,有的一把手不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混日子的想法;由其他村干部管理大小事务;有的把公章交给亲属,自己在外经商;有的索性长期在外,村里日常工作、组织活动找不到负责人,影响了村工作的开展;还有一些村因存在派性,通过换届选举选不出合适的村干部,只好推举一个两派或几派都没有争议的“老好人”先顶着;很多工作能拖就拖,能绕就绕;或者因为自己在换届选举中落选,就扶持自己的子女,进一步发展派性。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比如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农村“精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渠道,影响了农村干部人才的来源和培养,出现了村干部后继无人的情况,有的村干部一干十年二十年,缺乏竞争对手等。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一些村干部的理想信念弱化,道德品行变质,表现为责任心不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追求物质条件等。因此,引导和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定理想信念,让农村干部勇于朝前站。坚定共产主义必胜,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支素质过硬的农村干部队伍能够为群众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村干部敢带头,村班子才能出战斗力,群众看到班子团结有战斗力,干什么事情都有信心,用群众的话讲“就有了奔头”,全村有了凝聚力,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再难的事情也能做,相反就成了一盘散沙,什么问题都会冒出来。像华西、山东三元朱村等,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就是因为有村干部带头。老百姓怕赔钱、不敢尝试的心理很正常,如果每个老百姓都觉悟那么高,还要你当干部的干什么?
提升道德素质,让广大群众能够平心静气。有的村干部想方设法把家搬到了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居住,希望家庭条件更好一些,能够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就业环境,却把村里群众的疾苦抛在脑后。群众提到这样的村干部能不生气?有了事情能解决得了?这是职业道德问题。我觉得,当村干部就得多登群众的门,身到诚意到,总会找出好办法。我认识一个同志,从一开始的心浮气躁,到后来能耐心听群众唠叨上一两个钟头。他说这样的转变正是通过一次次登门拜访实现的,身临其境才能设身处地,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矛盾不回避,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努力化解矛盾纠纷。群众看到村干部尽心在帮助自己,心平了、气顺了、意见就少了。
有的村干部为自己辩解,说大家都需要过日子,那点村干部工资满足不了全家人的开支,自己花时间搞点副业也是理所当然的。由此,我想起当年黄埔军校一句话:升官发财请走别路。既然选择了当农村基层干部,就要有不能升官发财的觉悟。
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