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张家口市蔚县柏树乡8岁男孩晓辉(化名)被11名同学围殴致昏迷,经抢救无效身亡。前不久,一则题为“实拍3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众多网友报案”的视频引发社会热烈讨论和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广州3女生暴打1个女生”、 “深圳女生暴力事件”、“东北女生暴力事件”……视频中一幕幕残暴的场景,文字中字字句句透露着血腥。令许多人震惊。
教育的缺失
这种青少年暴力的事件,每每勾起我们的困惑——那些疯狂的少年怎么了?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该怎样反思?从家长的角度看,显然没有尽到应有责任,打人者均是外来人口、无业游民,父母要么不在身边,要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从学校的角度看由于教师收入与升学率直接挂钩,使学校只重视升学率而忽视向学生传授优秀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最终导致了案件的发生。在这些少年们头脑中毫无对生命的敬畏、毫无法律意识。因闲来无事就将人打死,简直是视他人生命如同草芥。我们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法律观念的教育,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存在覆盖度方面的缺憾,是不是在法律常识的普及上着墨太少?显然,仍需更多集体反思来求解。
非法网络、暴力影视剧的诱导
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青少年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不仅杜绝不了而且影视作品的血腥暴力还“贡献不小”。剧情不仅将暴力行为扣上“仗义”“酷”“爱憎分明”等高尚光环,最爱说的话是“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行走在“江湖”的古惑仔是他们的偶像,还将此推崇为“暴力美学”。
家庭的溺爱
现在的孩子,不管是90后还是00后。大都从小在多位长辈的溺爱下长大,有的甚者是家里的“专宠儿”。在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甚至“老佛爷”,加之心智尚未成熟,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是非以及价值观的基本判断能力,以致唯我独尊。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健全的人格,表现为以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定、不易适应环境、遇事优柔寡断、自私、任性。他需要什么必须马上满足,否则大发脾气。有时出手打父母祖辈,家长却不以为然。
学习压力成导火线
如今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孩子背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分值,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和心理支持的强烈需求,久而久之使孩子出现情绪障碍,心烦和苦闷,道德规范和约束力降低,严重者出现暴力行为。
青少年暴力---社会之痛
一起青少年暴力事件,是施暴者与被害者多个家庭之痛,更是整个社会之痛。对此,面对不断刷新我们下线的青少年暴力行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广大民众,都应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家长的“放纵”和“严管”都是恶果之源,父母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失误,根本原因是忽视了自身素质尤其是教育素质的提高;强化学校教育,重点要抓好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文化教育,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新一代,让他们在道德的阶梯上不断地攀登;加强科学文化建设,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控制在校学生进入娱乐场所,特别是未成年人,规范娱乐场所的管理秩序,不健康的要坚决取缔。对那些破裂家庭的子女以及父母长期在外的孩子,当地相关部门更应当创造条件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只有当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行动起来,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一再发生。(张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