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跨越38载的寻访(图)
发布时间:2014/7/30 9:41:32 | 人感兴趣

跨越38载的寻访

 
抗震老兵李庆录向田金芳介绍他所拍摄的唐山大地震珍贵资料图片。 徐喆 摄
 

田金芳与抗震老兵一起回忆唐山大地震,凝聚力量,传承抗震精神。徐喆 摄

  专稿 (记者 徐喆)一个人坚持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53岁的田金芳,做到了。

  38年前,在唐山大地震中,田金芳与弟弟成了孤儿。在她生还无望的那一刻,是一位解放军叔叔用双手将她从废墟中扒出。惊恐万分的她,看到那位军人黝黑的笑脸、满是泥土和鲜血的双手时,幼小的心灵萌生了一个愿望:“等我长大了,一定报答解放军、报答社会。”

  为报恩,她开始寻亲,拥军。至今,这拥军路她已坚持38年。

  7月9日,田金芳从唐山出发,来到秦皇岛,拜访了当年在唐山抗震救灾的老兵邓洪岐、杨力进、翁灵江,向老兵表达感恩之情,邀请他们来唐做客。

  7月23日,田金芳又从唐山出发,乘上开往葫芦岛的列车,奔向老兵,开始了她的又一次“拥军、寻亲、报恩”之旅。

  “这次多亏了张长青老哥帮忙,如果不是张长青老哥,我就无缘拜访葫芦岛的抗震老英雄。”田金芳口中的张长青今年63岁,曾在葫芦岛当兵,认识很多老兵。当他得知田金芳寻访救命恩人,一路拥军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决定帮她问问。

  经过一番询问了解后,终于和老兵沟通确定相聚。

  7月23日,经过1个多小时的疾驰,列车到达了美丽的葫芦岛。“马上就要看见抗震救灾老兵了,非常激动,非常高兴,若能找到救我的那位解放军叔叔就更好了。”

  当天下午,田金芳从葫芦岛北站走出,一眼就看见了前来迎接她的老兵李庆录。“您是老兵李庆录!”“您是拥军模范田金芳!”简短的交流,两人顿时热泪盈眶,紧紧相拥。

  看着当年的地震孤儿已从灾难中走出,并坚持38年拥军,寻亲,报恩,老兵李庆录、王传太、范全宁感到非常欣慰。“这就是当今的正能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废墟,24万人遇难。唐山大地震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与自强不息的唐山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38年,时光荏苒,救命恩人身在何处?田金芳心中早就笃定:“我可能永远都找不到那位解放军叔叔了,但他就是全国军人的代表,我已把这份感恩之情转化成对所有子弟兵的爱。”

  笃定信心,坚持报恩。田金芳38年从未停下拥军的脚步。她怀着感恩的心,几乎踏遍全国部队营房,曾慰问驻港部队。2013年,田金芳通过公证把她的遗体捐出去了。她希望把她能用的器官用在需要的战士身上。2007年,她被“评为河北省拥军模范”。期间,她身患两癌,动过7次大手术。田金芳说:“拥军是我的生命支撑,是拥军的信念鼓励我活到今天。”

  在交流中,原中国人民解放军38610部队司令部直政干事王传太介绍,当年他所在的部队1280多名官兵负责在我市路南区开展救援工作,在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灯的情况下抢救生命、搬运尸体、清理废墟。

  78岁的李庆录是当年抗震前线的记者,他用400多张照片记录了真实的历史瞬间。他感叹着生命的奇迹,也为当年抗震官兵付出的血汗欣慰。

  “没有解放军,就没有我的生命”,田金芳向抗震老兵表达着无限感恩之情。她是老兵见到的第一个专程赶来谢恩的唐山人。范全宁说:“田金芳用生命演绎了真挚的拥军情,幸存者没有忘记这些抗震老兵,军民在困难面前的顽强与互助,鼓舞着当代军人,也焕发着社会的正能量。”

  现在,王传太、李庆录、范全宁、赵威这4位抗震老兵已退休多年。见到专程从唐山来谢恩的田金芳,感动并欣慰,也感慨时间流逝。

  “唐山人民从未忘记过解放军,坚强的唐山人从废墟中走出,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好,城市也越来越宜居。”当天,田金芳向老兵发出邀请,希望老兵得空看看沿海强市,美丽新唐山,感受新唐山的热情。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7 1:20:21,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