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日前的一场“电视问政”中,群众对个别干部现场答复的满意率仅为29%。一家门户网站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百姓问政”沦为“真人秀”。
电视问政,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政府与公众互相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平台,对加快政府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以及提升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在网络调查中,群众对个别干部现场答复的满意率却仅为29%,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问题。一些官员由于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仍然存在惧怕、逃避甚至逆反心理,而一些群众也以为网络问政只是一场“官员秀”,是在“走过场”,不敢大胆发言、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二是形式单一。电视问政多数只限于问政于官,官员问政于民的局面并不乐观。这说明信息公开的内容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暂时无法满足民众对政府解决问题的期望。三是兑现困难。当前,电视问政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某些官员、部门的思维开明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只是个别表现,尚未全面普及和推广,而且因为没有形成良性的电视问政绩效考核机制,答应的“高度重视”、“明天就办”成了缓兵之计,成了“空头支票”。因此,电视问政还没有真正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广纳民智、倾听民声的桥梁和纽带。
但随着国家对民生、民意、民情的日益重视,随着我国行政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电视问政发挥其优点的一天已经不远。
(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