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自杀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医学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有25万到30万人自杀,约占全球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中国也是农村人口自杀率高于城市人口自杀率的极少数国家之一。深圳大学心理学教授杨青说:“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三到四倍。”
老年人自杀更是呈增多趋势。据有关学者调研表明,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并保持在高位。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不久前香港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近10多年来中国自杀率陡降一半,“跌至世界最低行列”。总体自杀率下降,老年人自杀率却大幅上升,这一降一升的反差,刺痛着我们社会的神经,值得每一个人反思。
有人对近30年来老人自杀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自杀老人的死亡年龄分布在60岁至80岁。自杀的手段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手段有喝农药、投湖(河)、上吊等;消极的手段有绝食等。导致农村老人自杀率高的三大原因:生活保障不足、医疗保障不足、晚年精神孤独。归结起来其实就是4个字:老无所依。
在当前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条件下,如何对待失能老年人,这是标志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失能是老年人个人晚年生活的自然现象,得不到照料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悲剧,而庞大失能老年人得不到照料则是社会的灾难。我们的社会应当如何应对?这将是对我们这个社会的良知的深刻考验,也是对千家万户道德伦理的深刻考验,同时也是对立党立国出发点的最终判定。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应该引起重视,改善农村老人的生存环境。一方面当前政府部门已开展农村老人生活补贴,在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时还要更加深入,让国家政策得以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个人,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从制度上给予生活保障。另一方面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宣传孝文化。旨在加强青年人赡养老人、尊重老人等的新型孝观念的宣传教育,让年轻人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村民之间的舆论下给与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爱护,让老年人真正的感受到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地位。精神方面给予老年人慰藉,年老而不孤独,不寂寞。要切实让孝道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