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曝光的一份南京市旅游委红头文件称,根据市领导要求,考虑到台湾游客的感受,对南京景点部分解说词做出适当变更,比如将“淮海战役”改为“徐蚌会战”。这样一份红头文件迅速被舆论聚焦,有观点认为是不尊重历史,历史不是面团;也有观点认为不必上纲上线。更改解说词,即使错了也算不得什么一票否决的大错。孰料在7月27日下午,南京市旅游委官方微博居然声称:此前的通知未按规定程序审核和批准,决定立即撤回该通知。经调查,是个别工作人员假借市领导要求之名擅自发布的违规行为。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启动问责程序,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这让人不由想到前两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临时工顶罪事件:2012年5月16日上午9时,在广州天河区元岗校前大街三巷的菜市场,穿写有“城管”字样制服的男子陈某与一菜贩发生争执,并持“杀鸡刀”追砍致对方受重伤。事后,元岗街道办称,陈某不是城管,没有执法权,正式的城管人员制服上有工作人员编号,陈某只是村里聘请的市场管理人员。再有延安“临时工城管”打人事件,遂宁女城管长期公车私用去小区打牌事件;辽宁省西丰县委“豪车书记”的“临时工”司机私自开车去酒店事件……如果再向前追溯,往年类似案例更多。
我国究竟有多少编外人员?迄今,尚没有公开资料显示详细的统计数据。但“编制内”、“编制外”导致的“正式工”、“临时工”双轨制用人模式,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目前一些单位“有事没人干”;一些单位是“有人没事干”,聘用编外人员的目的在于,“替代”编内人员的工作量,由编外人员把编内人员“养”起来。更有甚者,就像河道管理所,“分拆”工作量,把一个人的活儿,分拆成三四个人的份儿,从而获得编制。究其原因:一是当前编制制度沿用了几十年,不再是遴选人才有效途径,无法满足现代社会需求,造成种种问题。二是编制管理滞后造成的。跟端“铁饭碗”吃“财政饭”、进了“保险箱”的编内人员相比,编外人员是临时的,非正式的,机动性、流动性很强,这就对用工管理提出了挑战。比如城管协管员、交通协管员等等,势必接触到一些公权力,管理不到位,违规是必然的。三是编外人员也面对同工不同酬等不公平待遇。编制内与编制外,不仅仅是工资、福利、退休金等方面有差距,有的单位还对编外人员设置了很多发展限制,比如不考虑提职普升、职称评定。
为此,临时工也要正规管理,而不是一味散养,为此建议:一是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建立一个岗位能上能下,单位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二是借鉴南京市做法,就是总量控制,不论市级机关,还是事业单位,任用编外人员必须向市编制办报批,人员经费由市财政纳入预算,统一划拨,行政机关编外人员不得超出行政编制的10%。三是将使用编外人员较多的部门——公安、城管等,作为重点,制定实名制管理、薪酬待遇标准、分级管理等具体办法。四是编外人员公开选聘,选聘过程要严格、公开、公平,对应聘者的简历要认真核实。
(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