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昆山中荣公司爆炸致75人死亡。台商在台湾和昆山通常执行两套标准。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看看昆山的招商引资宣传语和“经验”就知道了:“昆山人民欢迎您来投资,你们来剥削的越多我们就越开心”……
剥削越多开心越多如果只是一句戏言,倒可以勉强接受。虽然,剥削是一个带有刺激性的词汇,但如果以平常心看,假如所谓的剥削在法治文明的社会中进行,剥削也不是什么坏事。其实,剥削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和预设立场,资本从来不是慈善的使者,资本就需要从劳动者身上赚取利润。这个利润可以看成是剥削。问题是,资本是否违法,是否有道德。所以,有时调侃一下欢迎剥削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可作为政府部门在招商时,公然宣称欢迎来剥削就有问题了。首先,是认知的错位。资本是市场经济的构成部分和产物,对于资本无需作过多的感情评价,资本的好与坏不仅仅取决于资本,还取决于资本存在的环境。可是在招商部门看来,资本却是好东西:资本来了,经济就可以发展,GDP就可以拉动,工人就可以发工资,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可这是资本的善举吗?即便这些结果都是资本带来的,资本也无须被歌功颂德。因为,资本收获了它应该收获的东西——利润。
当政府部门在看待资本时失去平常心,他们自身的职责也就可能缺失——监管出现缺位。本来,在面对资本时,政府应该承担好守夜人的角色:他们不能表现出偏爱,甚至给出一些企业和企业主超国民的待遇,不惜以法律法规作交换。
可遗憾的是,对于资本,权力有时表现出过于青睐与谄媚。在招商时喊出:“来帮我们投资的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老板是亲人”“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如此赤裸示爱之后,能否对资本有效监管?此时,资本就可能在监管的善意面前暴露出其贪婪的本性——台商在台湾比较规矩,但在昆山这样的地方,因为粉尘检查形同虚设,事发企业就视检查若无物。既然没有了有效监管和权利救济,各种问题包括事故灾难就可能发生。此时,被剥削真的是快乐的吗?一起惨烈的爆炸事故,成为了昆山之殇。
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些夸张的口号,这种对资本特殊的感情来自发展焦虑。如果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厚爱,资本为什么要到你这边来?这么说,其实是以短浅的眼光看待资本。资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蝇头小利,更不是权力说了算的混乱环境,而是透明规范的生存环境。资本的偏好其实来自获取利润的可能与大小,如果一个地方真的可以给资本带来最大的利润,即便不说那些无底线的恭维之话,资本还是会趋之若鹜。而如果不断降低招商底线,则会带来无序竞争,让资本变得娇贵起来,而自身的角色也模糊了——不仅认知会错位,监管也可能缺位。那时,经济发展的代价就可能是法治的倒退与权利的矮化。
(乾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