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张玉珍贷款买了大汽车跑运输,她从村民手中收购蚕茧,烘干后卖到浙江、山东等地,在当时是村里的女强人。
谁也没有想到,1996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村里的茧站,也烧毁了村里没有卖出去的蚕茧,这把火让任杖子村背上了90多万元的债务。面对如山的债务,村里再没有一个人愿意当村干部,村民一时没有了主心骨。
就这样,乡里、村里多次来人做张玉珍的工作,请她出任任杖子村党支部书记。看着大家伙恳切的眼神,张玉珍接下了这副重担,挑起了村支书的大梁。此时的张玉珍开始着手解决村民吃水和出行的问题。带领村民开始了一场自己动手建设水利工程的战斗。张玉珍带着村民头顶烈日,抬沙子、扛水泥,挥铲抡镐挖基础修水池,埋设输水管道。经过20多天的努力,硬是在高山上建起了1000多米集水管路,60立方米和280立方米两个蓄水池。“蓄水池蓄水和入户都不用电,利用山体落差形成的自然压力,使水流直接入户。”在随后的几年里,张玉珍带着技术人员转变了村内的山山沟沟,先后建设水利工程12处,全村绝大部分林果实现了水利化。
同时,张玉珍在山上开辟了牧场,成立了养羊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养殖业,还争取了3万元的启动资金。在山坡上建立了两个牧场,把它租给了懂养殖的村民。牧场的好效益,带动了全村的养殖热情,很快就发展到50多户养殖户。经过不懈的努力,村民的“钱袋子”日渐鼓起来,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地回到了村里,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致富的路子走出来后,村栽种板栗达到30万株,栽种杏树达到20多万株,速生杨9万株,嫁接大扁杏2万多株,桑树20万株,到2013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500多元
现在,张玉珍又酝酿了新的梦想。“下一步,我们准备建设鸭嘴山下步行路、环山农家游,春蚕教育基地。”张玉珍说,“把开展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实际动手领养一帘子蚕,领会‘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
(剑雪封侯)